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书法与绘画――书法篇
中国书法与绘画书法篇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理念中国书法是一种精神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字体的演变故将书法分为七类,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略撮其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字体演变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金文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司母戊方鼎》。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大克鼎》是西周中期孝王时代的重要青铜器之一,198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原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是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代表,刻有28行290字,用笔厚重尖挺,字形较方整,字与字之间有凸出的界格把它们分开,行列整齐,具有雍容典雅之美,与同时出土的《小克鼎》相比,文字的装饰性比较浓重。《毛公鼎》又名《音鼎》、《毛公音鼎》,周宣王时代的青铜器,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原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32行497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字数最多的青铜器。其铭文笔划匀实劲健,结体疏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的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通,它以其结体方整稳固了文字造型的基本形式,以偏旁错落有致形成巧妙的变化,于此之中,又以圆转流畅的线条成为造型的枢纽。这种突出的特点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金文中堪称佳品。《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篆书秦代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袁安碑在书风上属于规范严谨一类,篆法通婉流畅,精细均匀,疏密得当,加之刻工精细。继承了正脉篆书传统。不失为临习篆书的好范本。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隶书——汉代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隶书礼器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乙瑛碑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石门颂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楷书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刻,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此墓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布局平正疏朗,字体端严妍美,骨秀肌丰。薛稷信行禅师碑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杰。孔子庙堂碑《宣和书谱》:“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蒙诏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气遒。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频仍,文事废弛,迨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其作品若《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超脱清逸,别有异趣。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或以为筋骨特露,虽遒媚劲健,然晋法至此大变矣。《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草书•章草,就隶书形体而加以变化的,源于汉代•今草,章草的继续,楷书的快写,起于东汉•狂草,在今草的基础上恣意连写,兴于唐代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楷、行、草和章草诸体,出自魏、晋,深得锺繇、王羲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除楷、行书外,尤以章草著名,体势开张趋长,笔画也非常瘦劲挺拔,一洗古章草的旧貌,形成矫健秀丽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有《急就章》。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王羲之十七帖书谱《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张旭古诗四帖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释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口日怀素藏真白。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熏人帖》等。《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性爱梅花,房子四周种满梅树,自称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属浙江)人。隐居乡里,一生清贫。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他的书法多见于题画,单独成幅的流传至今草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幅。行书王羲之丧乱帖《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祭侄文稿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张好好诗此卷内容为五言古诗书,是为歌妓张好好而作,杜牧较多地接触到一些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妇女——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们的辛酸遭遇。张好好容颜娇美,流落风尘,杜牧的《张好好诗》叙述歌妓张好好得不幸遭遇和作者“感旧伤怀。”书法雄健姿媚,笔势飞动,深得六朝人遗风,更与其诗文相表里。故宫博物院收藏。文徵明书屈原《离骚》。行书纸本,86岁作品。此卷-气呵成,精妙清新,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令人赞叹。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与绘画――书法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0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