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心理学第1章概论第1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一)几个相关概念1959年海尔(W.Haire)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机系统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人系统人类工程学管理心理学即研究组织工作过程中员工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科学。(二)研究范围1.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2.个性心理与管理:需要、动机、能力、态度等3.群体心理与管理4.人际心理与管理5.领导心理与管理6.组织心理与管理二、研究任务(一)把管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引进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来,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二)研究我国改革发展中组织员工心理变化的规律,为组织管理改革提供心理学依据。(三)总结我国改革发展中管理实践的经验,把成功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反映了心理学的内容上升到理论水平,丰富我国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三、研究方法影响心理活动规律的因素(一)现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法、比较法(二)实验研究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三)调查研究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环境变量机体变量心理变量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一、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管理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活动,但对管理进行正式研究则是工业革命前后的事。要研究现代管理,必须熟悉它的历史。二、管理科学的发展(一)早期的经验管理(二)科学管理时期—以“泰勒制”为标志泰勒(F.W.Taylor)的主要著作有:《记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首创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1.劳资对抗与效率低下现象的主要原因–A.工人抱有成见,认为产量的增加会造成失业的增加。–B.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工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限制产量,即所谓“体制性磨洋工”。–C.劳动方法不科学造成了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的结果。2.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A.建立真正的劳动过程。即动作与时间分析,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对工人进行训练,完成较高的劳动定额。同时,把工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机器、材料以及作业环境加以标准化。为了鼓励工人干活,提倡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认为,顾主关心的是低成本,而工人关心的是高收入,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劳资双方的目的才可以达到。B.科学挑选和培养工人。保证工人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和智力,具有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性;培养工人是管理的责任,使工人有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胜任最高级、最有兴趣和最有利可图的工作,最后成为一流的工人。C.将科学挑选和培训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D.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形成亲密、长久的合作(三)现代管理时期1.管理科学学派2.行为科学学派(四)最新管理理论时期——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准备1.工业心理学——心理技术学胡戈·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初始人,人被西方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他出生于德国,在冯特的实验室受过教育,并188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后移居美国。1892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所,该所成为工业心理学运动的奠基石。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在1913年该书被译成《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个内容:–最合适的人。即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在人事选择、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作出贡献;–最合适的工作。即指有了合适的工人,还必须有合适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并认为物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作效率有比较大的影响;–最理想的效果。即指用合理的方法在商业中也同样可以确保资源合理利用。他指出心理学家在工业中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发现最适合于某些工作的人;–决定在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下每个人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有利于管理效率的影响。2.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的贡献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访谈实验主要观点:(1)不同意把人当成“经济人”,人是“社会人”。物质和金钱不是促使人完成生产任务的唯一手段。(2)生产效率不是取决于工作方法或劳动工具,而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态度和企业内的人际关系。(3)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作为领导者应该注意与工人沟通,倾听工人的意见。(4)提出了新型领导参与管理模式——“斯凯伦计划”(5)管理者既要了解工人符合逻辑的行为,也要了解不符合逻辑的行为。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典型个案法文献调查法数学模型法统计调查法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医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来源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3.社会测量理论莫雷诺(J.L.Moreno,1934)提出了用以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其理论为社会测量理论4.场(群体)动力理论勒温(KurtLewin,1890.09.09-1947.02.12)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即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通常把勒温的心理场称为心理动力场。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lifespace),又称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包含了人及其环境。–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B=f(LS)即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生活空间中有三类事实,即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表示程度上虽然不够,但可以作为某种事物看待。相对于客观事实,被个体觉察到的那些事实可能与真实事实并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称为“准事实”。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主要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首次提出来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二)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1.关于人性问题–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论述:–孔子对人性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仁作为动态的范畴与礼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在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虽然质朴,但可能混合着其它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不妨推断,孔子未曾明言的人性观:人性善美而又非纯善纯美。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食色,而在于人有四个“善端”,即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非外铄吾也,我固有之也。”提出了“仁政”管理思想–“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在国家管理中要爱民、富民、教民爱民:政治上宽民、爱民,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民:经济上富民、惠民,薄税敛、不违农时、给人恒产。教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荀子的“性恶论”与“人能合群学说”–荀子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来看待人的本性。“饥尔欲饱,劳尔欲休,寒尔欲暖”。“瑞夫目好色,耳和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后生之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违犯等级名分)、乱理(扰乱礼义法度)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同样,荀子的治国主张:“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虽然人性恶,但是可以改变的。主张“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基于这种认识,荀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既要注重道德教化,又要诱之以利、齐之以刑,建立严密的法制。“人能合群”的集体管理思想–“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我人所用,何也?曰:分(社会分工,更是指宗法政治上严格的等级名分;有分然后能不争而和)分何以能行?曰:义(规范约束)。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义(伦理道德)是分(即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职务)的标准。2.《管子》论治国安帮的管理艺术管仲(前730年—前645年),比孔子(前551-前479)早近200年。(1)追求功利是人之本性–“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波,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人性本恶,但可引导。《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样的概括:“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既然人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治理国家、使役人民莫如有法,禁止淫乱、抑制暴行莫如有刑。(2)物质需要与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即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本的东西。“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一方面指出人的情感是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国家管理的成败。(3)主张奖勤罚懒,赏罚分明。“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赏罚的方式因人而易。–“民富则不可禄使之,贫则不可罚威也”。管理中要赏罚并举–“治国有三器,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把赏罚作为了治国的重要手段。赏罚有度–“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勤之。立民所恶以禁其邪,故为刑法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因为刑罚本可以使人产生畏惧而退却不前,但是过于严厉的刑罚却容易使人铤而走险。(4)予取之术–“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先予后取”;–“予之有形,取之无声”–予是手段,取是目的。(5)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万物轻则士偷幸”、“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6)管理者应善于选人、用人——无为而治关于怎样选人:–“多士者,多长者也。明主之官
本文标题:管理心理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1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