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陆红生主编.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参考教材1.朱道林.土地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2.樊志全.土地统计.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胡存智.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5.樊志全.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樊志全.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樊志全.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林增杰.地籍管理(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朱德海.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李元.中国土地资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相关学习网站和相关期刊相关学习网站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3.(中国土地学会)4.(中国土地网)5.(中国土地市场网)6.(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7.(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相关期刊1.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土地科学》2.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土地》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第四章地籍管理第五章土地权属管理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第七章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第八章土地信息管理第九章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第十章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1.11.21.3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4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土地的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因此,评价土地时要综合考虑各要素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1.1土地的基本概念(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它具有立体的垂直剖面,在纵向范围上,它包括地表(地面),也包括较深的地下,它向上、向下的范围是现今人们利用土地的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1.1土地的基本概念(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有着明显区别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人类活动影响土地性质和用途,这种新的性质和用途,与人类的活动成果密不可分,没有这些成果,土地就不具有这些用途。从这—意义上讲,这些人类的活动结果也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1土地的基本概念1.1土地的基本概念由于人类栖息、生活在陆地上,对土地利用也主要是对陆地利用,对水面利用比较粗放。因此,目前,陆地和内陆水域与人类的关系较为密切,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2.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1)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2)土地与国土也不是同一概念,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领土、领空、领海,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所有地域空间的总称。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尽管土地也包括陆地上的水面即江河、湖泊、水库、滩涂等,但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并且,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3)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联系与差别。一般说来,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是土地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又是比较模糊的,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外都是泛用这两个名词,并不做出严格的区分。一般来说,国土、土地、土地资源的外延依次减小,国土包括土地,土地包括土地资源。1.1土地的基本概念(4)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第一,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第二,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第三,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所以,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1.1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资产:从经济角度看,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物的表现。从法律角度看,财产并非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人对物的权利”所构成,即“财产意味着一种控制经济财货的专有权利”。因此:地产,是产权主体对土地的独占权或是产权主体对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占有和排他性权利。1.1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3、土地的特征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利用的永续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增值性(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土地的功能(1)承载的功能(2)养育的功能(3)仓储的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1.1土地的基本概念5、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在农业生产中与在非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非农业部门:土地只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如土地为生产过程提供场所,为厂房、道路等提供地基;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不仅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场所和活动空间,还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与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土地与其它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1.1土地的基本概念6、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2)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需要较多的投资方能作为农业用地。1.1土地的基本概念(3)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原。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4)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约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占全国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牧业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1.1土地的基本概念(5)森林覆盖率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0.36%,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人均森林面积1.9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居世界第119位;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8(12.2%)。(6)水土资源不平衡。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1.1土地的基本概念(7)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m2(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km2,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kg。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m2,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m2,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m2,两者共32.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而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土地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它推动着未被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和已利用土地的再开发,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供给分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在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动态的、有弹性的供给,但在不同的土地利用上,差异很大。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人口猛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扭亏为盈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界定:“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本文标题:土地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1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