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人能弘道教学目标:1、理解“人能弘道”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人能弘道”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人能弘道”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人能弘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它是挽国家于危亡的决心,是以“先知觉后知”的自任,是把天下缺失归为己罪的担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要做到“弘道”,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修养,唯有“正”己身,方能“正”他人、“正”天下。在大义和气节面前,历代的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为强权所屈,不为利欲所诱,不为生死所追,为“弘大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代人也应有当仁不让的勇气,把天下之贵扛在自己的肩上。二、新课教学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语译:孔子说:“人能够将道发扬光大,道却不一定能让人伟大光荣。2、子曰:“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语译:孔子说:“若是墙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若是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使他人端正呢?”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注释:①周任:古代史官。语译: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希望这样。”孔子说:“冉有!周任说过:“能够贡献自已的力量再去当官,没有能力的就不要去。”别人遇到危险而不去帮衬,将要摔倒而不去搀扶,那么还用你们这些助手做什么呢?”4、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明)王守仁《传习录》语译:仁者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假如有一个人或事物有所缺失,就说明我的仁德还未臻完满。三、思考讨论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几则选文思考,并在班里展开讨论。2.有人认为,“弘道”虽然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但未免过于遥远对于当今社会,“守住良心一厘米”也是一种“弘道”的表现,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在班级同学中展开讨论。四、延仲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末年,秦国不断攻城略地。有一次、出于战略需要,秦王想用一块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魏国贵族安陵君的封邑。安陵君没有答应,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害怕秦王出兵来攻,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区区五十里的安陵,安陵君都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秦国消灭了韩国和魏国,只有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那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长者,不愿为难他。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希望同他交换,他却违抗我,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说:“大王您错了!安陵是安陵君的封邑,是从先王那里继承而来的。一旦丢弃,如何向先人交待?因此,即使您拿一千里的土地来换,我家主人也不敢换啊,何况只是五百里?”秦王听后,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雌说:“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那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呼天抢地罢了。“唐雌说:“这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土人的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遮盖了月亮;聂政刺杀韩愧时,白虹穿过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士人,他们满腔的怒气还没有发泄出来,预兆就从天而降。如今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所以士人发怒,会有伏尸ニ人,五步之内鲜血四溅,但是天下人都会穿白戴孝就像今天这样!”说着便拔出剑站了起来。秦王脸色大变,直起身子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此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安然无恙,只是因为有先生在啊!”五、积累与感悟1.请积累以下三句名言,并读懂意思。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一《孔子家语・在厄》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一[唐〕韩愈《伯夷领》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一一《荀子・非相》2.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推行“仁政”而多年在诸侯国之间颜沛流离,期间他遇到了如“陈蔡之围”等很多困境,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请阅读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并以孔子的“弘道精神”为主题,开一个读书交流会。
本文标题: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2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