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复习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复习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人的培养的一门社会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2,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古罗马的昆体良,11其《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4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教育公平:是指为每个孩子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的公平,但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原因在于人的天赋有差异。4,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应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的制约作用具有能动性,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完全接受政治经济的控制。6,个体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生理、心理及身心整体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7,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8,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弘扬学生个体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发展,培养具有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9,学制:全称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10教师:以育人为天职,体现并且实现着国家的教育方针,受过严格的专业系统训练,取得合格证书的专业劳动者。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2)卢梭的《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3)康德,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4)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教育目的的制定。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de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4,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结构的变化;,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内容、方法和手段;,6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Ps: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并列的,也非同类,不能简单相加。这些因素中的每一项对于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因素都有其独有的性质和特征,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的夸大某一个因素。(一)遗传(生物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环境(外部条件)„„填空题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三)(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是指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a..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D.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题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b.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d.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那就不能成功。譬如:“逆境才能成才”“威武不能屈”就是这个道理。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有一定顺序性。启示:人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此为阶段性。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3.„不平衡性:表现:首先不同的年龄段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反。„„心理学家劳伦兹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此时,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4.„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几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5.„个别差异性: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b.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词解释(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产生变化的结果。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逆序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Ps: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9,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1,素质教育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名词解释2.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a.注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3.内涵、特征(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4.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应试观念;(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此为教育观念的核心;(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4)改革考试制度;(5)提
本文标题: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2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