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学习内容医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社会文化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这是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很大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起,并由近代医学家克雷佩林发扬光大。•该模式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因素、病菌等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遗传造成的染色体畸变及代谢基因的减少能直接导致心理异常。遗传物质DNA中基因的变化,构成了心理异常的基础。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精神分裂病人的家属患病率%躁狂抑郁症病人亲属患病率%父母9.80父母11.5子女16.4子女22.2同卵双生(同居)91.5同卵双生95.7同卵双生(分居)77.6异卵双生23.0异卵双生12.5同胞兄弟姐妹11.9堂兄弟姐妹7.3表兄弟姐妹3.9遗传因素导致的心理异常患病率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2、人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受损就会出现相应的机能障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催眠时相理论、孤立病灶的解释和实验神经症的研究,为心理异常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释。•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是相反)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它依次有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等几个阶段。•催眠时相是反映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重要指标。•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些病灶遗留下来会成为心理异常的原因。•研究发现:3种情况可使动物出现“行为异常”,即神经破裂。(1)刺激非常强烈;(2)刺激过分复杂;(3)兴奋和意志过程过分急剧的变化。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3、神经生化因素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等)有关,它们具有传导和阻抑神经冲动的作用。4、素质因素应激反应、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等都可能诱发心理异常。评价•第一次在医学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疾病,这有助于对心理异常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了解。•局限: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社会性。二、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正常与否,都是由各种动机是否得到满足这对矛盾的结果。该模式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尼的文化精神分析等。1、人格的3个过程: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2、意识的3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4、焦虑与防御机制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力,叫做力比多(libido)。这种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按弗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共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性心理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今后发生心理疾患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口欲阶段(0-1岁左右)肛欲阶段(1-3岁左右)•性器欲阶段(3-6岁)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4、焦虑与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3种类型:真实的焦虑,因真实世界的危险而产生真实的焦虑。神经质焦虑,出自个体担心潜意识的冲动,尤其是性欲和攻击的冲动。道德的焦虑,来自个体担心行为破坏个人的标准或良心的规范。个体往往会利用防御机制来逃避焦虑。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s):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中得以解脱的手段。•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合理化•反向转移退行补偿升华评价弗洛伊德是迄今罕见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和观察使我们对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1、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致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变化转向动力学方面,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2、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动力,这是对当时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和理智心理学的挑战。•3、首先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概念。•4、建立了自由联想、释梦等技术去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缺陷:•1、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人的意识贬低到一个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视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这是片面的。•2、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3、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成为人的一切心理变化的根源,抹煞了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的辨证关系。•4、某些原理、原则具有很强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评价2、新精神分析理论•安娜·弗洛伊德:致力于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荣格(Jung):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阿德勒(Adler):致力于自卑感和对自尊寻求的研究,创造了“自卑情结”一术语。•荣格和阿德勒都认为人性是积极的,并且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强烈的驱力。•艾里克森(Erikson):提出了个体全程发展理论,描述了人在一生中8个特定阶段伴随的危机和冲突。3、精神分析疗法•指的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使患者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宣泄领悟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模式•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当个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自己选择的目标努力时,成长就发生了。•有关个人责任和意志力的假说是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自我概念的基本思想和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思想成为对心理异常解释的一个重要方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1、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2)个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3)个体对外界的反应是根据他们对外界的知觉方式作出的,并且与自己的自我概念或世界观相一致。当自我感知到威胁后便会出现自我防御机制。(4)个体的内部趋势是朝向健康和完整的,在正常条件下个体的行为是健康的和有建设性的,并寻求得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方式。2、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3、关于心理异常的起因认为主要与自我实现趋势受阻有关。如果个体自我不一致的行为突破了防御过程的控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状。4、关于治疗罗杰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是患者。治疗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能力。治疗者和来访者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评价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心理治疗中,强调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平等协调、情感沟通和心理交融的关系,强调充分调动来访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自我发掘自身的潜能,发现真实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这种不仅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放眼于未来的理念,以及当时人为中心的疗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局限:•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理论较宽泛、松散,概念显得缺乏科学性。•当事人中心疗法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治疗技术。四、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初,巴甫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实验,提出了条件反射概念。•华生将条件反射原理应用于人,指出可以采取条件反射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此同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原理、班杜拉的行为模仿原理都丰富了行为主义模式。认知行为主义的兴起,更是弥补了行为主义过分强调环境学习、忽视人的认知评价的不足。1、行为模式的实验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强化食物(UCS)唾液分泌(UCR)非条件反射食物(UCS)铃声(CS)唾液分泌铃声(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某一中性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形成条件刺激(CS),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特别强调刺激对反应的影响。SR系统脱敏法1、行为模式的实验研究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饥饿(S’)食物奖励(S)动作2乱窜(R1)动作3乱咬(R2)当行为反应R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则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SR动作1压杠杆(R)+厌恶疗法2、常用的行为强化方法1、增强法有两种方式:积极增强和消极增强。积极增强是指给予正性增强物,消极增强是指拿掉负性增强物(即人不喜欢的事物),两者都是用来鼓励当事人的受欢迎行为,抑制不受欢迎行为。2、惩罚法有两种形式:给予个体不喜欢的物体或厌恶刺激;撤销个体正在享用的正性增强物。两种形式都是用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的。2、常用的行为强化方法3、消退法指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强化,使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4、代币管制法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指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不适应的行为维持行为的强化治疗结果1、缺乏食欲而不进食2、自闭症儿童的自我伤害3、袭击兄弟4、病人在护士站打扰护士变瘦自我刺激得到父母的关注得到护士的关注正强化(如允许吃饭时看电视)选择性惩罚(如捏痛、打屁股)选择性惩罚(如关掉电视)消退(护士忽视病人)进食停止自我伤害不再袭击兄弟不再打扰护士3、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由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方式形成。模仿学习疗法就是在此原理基础上发展形成。具体方法有:想象模仿参与想象角色扮演五、心理异常的认知模式•该理论模式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事件(想法、信念、期望、倾向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如果心理事件发生了变化,行为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的ABC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阐明了认知因素对人的心理异常的重要作用。•A(activatingevents):诱发事件,B(belifs):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consequences):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在治疗中,引导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学习合理的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来消除不良情绪和矫正心理异常。•具体操作原则:•改变效能预期;改变消极评价;改变归因;长期信念的改变•认知和行为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简称CBT)。五、心理异常的认知模式六、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模式•该类研究受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霍尔姆等人把生活事件按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编制了一张包括43项生活事件的目录表,称为“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对5000余人进行了关于生活事件对疾病影响的调查研究。在所有生活事件中占最重要位置,需要最大再适应努力的事件,就定位100分,依次类推。•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一年中遭遇生活事件打分累计超过200分,就有50%的生病机会;超过300分,生病几率达到100%;低于30分,就生活安定平稳。顺序生活事件得分顺序生活事件得分1配偶死亡1006受伤或疾病532离婚737结婚503夫妻分居658解雇474坐牢639复婚455亲近家人死亡6310·········社会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七
本文标题: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4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