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2012优化方案高考历史总复习(大纲版)课件:第2单元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具有承上启下的典型特点: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在秦汉的基础上有所成就,并为后世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打下了基础。命题视角·预测探究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形成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我国新的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两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具有区域性特征,这一内容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热点相联。视角1追踪社会热点经典例析(2011年滨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成为繁华商业中心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D.江南迅速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全国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乱破坏,经济发展缓慢,而南方由于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环境相对安定等原因而得到持续发展,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D项更能体现这一时期的经济特色;A、C两项不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D尝试命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这为此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没有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故排除含④的B、C、D三项。尝试命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楚越之地(即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2: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1概括汉代江南经济的状况。(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从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商业活动少等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承接第(1)问,从以上几个方面比较归纳,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产丰富;商业活动(或物资交换)频繁。(3)原因: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较少受到战争影响;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影响: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视角2多角度考查高频考点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在文化上的反映角度(1)佛教的盛行、民歌体现的民族融合的特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取得的新成果;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立意社会生活的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应当关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高考例析(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史实,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的能力。东汉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之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故选项A、B、D正确。《太平经》是在东汉时形成的道教主要经典,因此选项C错误。【答案】
本文标题:2012优化方案高考历史总复习(大纲版)课件:第2单元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4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