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中考宝典・语文(广东专用版)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8中考宝典·语文(广东专用版)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基本内容。(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考查题型1.实词解释或选择题。2.翻译选择题或断句。3.人物及内容等评价题。命题新动向选材主要有两类:人物类和寓意类。题量及评分要求3个小题,共9分。【真题导航】一、(2013·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赵且伐燕且:;(2)以敝大众敝:。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将要贫困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写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参考译文】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鷸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BB(A.任用/这里指心理活动;B.你;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二、(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9分)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三、(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AA(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作为期限。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说:“有了像那样讲信义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命题解密】三年中考题型2013年20142015选自《战国策》选自《吕氏春秋》选自《韩非子》分值10分分值9分分值9分解释词语233断句33翻译句子3理解整体感知要点概括33人物评价3启发感悟2从这三年广东中考试题来看,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从10分变为9分,题型以解词、断句、理解为主。所选文段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感知能力,大部分考生丢分现象较严重。2014和2015年题型较之前三年有明显变化。2014年和2015年解释词语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代替了之前沿袭多年的填空题形式,并注重了课内外的勾连。2011年之前考查的断句题,被翻译题代替三年之后,在2014年和2015年考题中再次出现。这样就加大了对关键语句的考查力度,要求考生充分运用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文段中。理解题则着重从启发感悟和要点概括方面去考查。总之,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万变不离其宗,文意理解是关键,全面掌握课内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答好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高分突破】文言词汇选择题示例:(2014广东省)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篇目考查内容词类词词义《祁黄羊去私》(20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实词实词实词为子国闻答案:BA.任用/行为B.你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分析:解题指导代入法排除法词性法把原句中该词语的意思代入另一个搭配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根据记背分析比较,排除异类选项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判断异同词语解释题示例:(2013广东省)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赵且.伐燕(2)以弊.大众分析:年份考查内容词类词义与相关课文链接2013(1)赵且.伐燕(2)以弊.大众实词实词(1)将要(2)使……劳苦(贫困)(1)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解题指导:注意把初中阶段的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等内容积累好。文言句子翻译题示例:(2013广东省)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年份考查内容译文2013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分析:解题指导:(与课内文言文的文言翻译题一样)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五字法”,即:留、补、调、换、删。(详见第一讲中的“五字法”文言断句题示例:(2014广东省)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①理解文意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②借助标志词断句文言文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作出判断。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其他词语:“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等“者”“也”“欤”“哉”“乎”“耳”“焉”等“何”“孰”“孰与”“何如”“奈何”“焉”等“以”“于”“为”“则”“而”等④借助语法结构断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文言断句题的规律内容分析题示例:(2014广东省)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答案: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解题指导①提取法将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②组合法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然后再进行组合。③自写法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人物评价题示例:(2010广东省)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1)盗贼:(2)于成龙:答案:(1)盗贼: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于成龙: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解题指导: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有关人物的考题,大致有如下两种表述形式。一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二是分析指出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如何分析人物,我们可以通过文中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的重点语句,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阅读启示题示例:(2013广东省)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答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解题指导:解答阅读启示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紧扣原文。在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2)从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如果阅读的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就包含着重要信息。(3)联系实际。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模拟演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
本文标题:2018中考宝典・语文(广东专用版)课外文言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6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