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3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建筑102班组长:蒋娅芹201016052208李舒茵201016052217石邦正201016052226唐林201016052216羊金鹏201016052220奎妮201016052230马林楠201016052218目录•城市形态的定义,组成要素。•武汉市简介•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武汉市空间形态的三个阶段:组团式(“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集中式,放射式•武汉市主城空间扩展方式•武汉市今后发展趋势•结语城市形态•定义:所谓城市形态,简单的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城市形态是由城市形状、结构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城市形态组成要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武汉,又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由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武昌、近代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汉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三地合并为组建,下辖7个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武汉区位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近现代开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介入,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从自由发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并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发展脉胳。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武汉市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组团型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组团之间被山丘、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团状用地。•集中团块型:它是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1.0。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放射型:放射型城市形态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理论模式。沿几条发展轴呈放射状扩展的城市形态。“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1949~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构想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1987年以后的多中心组团式规划构想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90年代以后,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层状城镇布局结构。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组团型集中团块型2002年武汉市范围从左图可看出武汉市2002年城市形态为环形放射状城市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但也易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集聚。武汉市1853年到1978年间城市形态发展演变放射型从表1可以看出,1949—1957年汉口、汉阳以扩散生长为主,武昌以跳跃生长为主;1957年至1980年长达20年间,汉口扩散生长和轴向生长并驾齐驱,汉阳、武昌以轴向生长为绝对优势;1980年—2000年三镇轴向生长力度开始减弱,转而在前一阶段伸出的生长轴间进行大规模填充发展,主城城市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饱满、密实、“摊大饼”式的发展态势。武汉市主城空间扩展方式比例统计表比例1949到19601960到19801980到19901990到2000%汉口汉阳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扩散生长8080.410037.812.92228.437.623.523.651.1轴向生长1051.494.580.122.431.728.150106.7跳跃生长1015.610.45.57.051.814.216.61055.54.1填充生长25.717.716.51138.1•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看,城市增长总是优先选择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向两侧扩充和向两端推进发展,中间留下大片空地;在轴线推进到一定程度,因轴线过长引起开发效益下降,再转向在前期突出的各个轴线之间填充发展,生态空间逐渐被“蚕食”;原先跳跃式发展形成的飞地组团也逐渐与主城联结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饱满、密实的圈层式发展趋势,“组团式”发展的理想模式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中。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小汽车的普及已经不可避免,它将大大缩小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郊区化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展将从渐进式的轴向推进—填充发展为主,演变为跳跃式的分散发展为主,城市空间的演变将更为剧烈。开放式多核心结构: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这种多核心发展的模式,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趋向为:开放式多核心结构结语•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都有反映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的明显特征。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一方面是要合理地继承城市发展的优秀遗产,如成熟的城市格局、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和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之不断予以完善。由于种种原因,当代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尚不明确,一是缺乏历史的继承性;二是缺乏时代的超前性,总体上城市规划显得较为被动。要改变这一状况,城市规划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规划研究的重要作用,要用理性和冷静的思考来改善盲目和被动的事务性工作,唯有如此,武汉才会迎来新的城市面貌。谢谢!
本文标题: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