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企业如何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企业如何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内容如何利用“三线管理”开展双体系建设双体系建设的关键实践双体系建设实施步骤及要求一、实施步骤及要求①完善、细化隐患排查内容②提升管理及现场条件安全可靠性③修订完善设备规程、工艺规程⑤作为企业安全培训教材⑥······④修订完善责任制、规章制度风险管控措施作用主要瓶颈——1.1典型控制措施的作用5事故未遂事故事故隐患事件主要瓶颈——1.2危险源—隐患—事故的演变过程1.3风险管控层级的确定原则要求: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上一级管控风险、下一级必须管控。但遵循上述原则应当认识到:(1)低等级的风险可能管控层级应当设定在高层(职能部门),如涉及检测检验类、人员资格类、安全知识与能力要求类的风险,实现管控措施应当由职能部门完成;(2)高等级的风险可能管控层级应当设定在基层管控,如作业活动类的风险,一旦不执行(违反)规定措施,极有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3月18日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一、总体目标二、责任分工三、方法步骤四、技术支撑五、相关要求主要内容企业层面风险分级管控内容构建两个体系的最终目的:——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事故致因理论告诉我们:——管理缺陷是事故的根本原因美国杜邦自1912年开始统计事故规律发现:——96%的事故是人的因素Page11与当前推行的安全标准化体系关系如何?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评定持续改进2143567981110121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风险管理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应急管理作业安全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隐患排查与治理绩效评定——持续改进安全组织机构与职责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安全生产目标创建标准化是过程活动!设备材料环境人方法资源输入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安全培训体系建立事故与应急安全生产输出降低风险策划PDCAPDCAPDCA初始水平新的水平更高水平安全标准化创建核心——持续改进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步骤风险控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2.1危险源的辨识定义: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说明:简单讲就是找到它,并对有关性质做出判定。(1)识别危险源的存在:有没有?在哪里?是什么?(2)确定其特性:状态是好是坏?诱发哪种事故?谁会受到伤害?等等。(3)过程:过程意味这需要先后顺序,即有定义、有标准、有识别的方法;有组织、有人员、有时间、有处置等等。2.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常用的辨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a)询问、交淡;b)查阅有关址录,c)现场观察;d)获取外部信息;e)工作危害分析(JHA);f)安全检查表(SCL);g)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h)事件树分析(ETA);i)故障(事故)树分析(FTA)。2.2.1工作危害分析(JHA)(1)工作危害分析的起源工作分析(JobAnalysis)的观念很早就已出现在工业及工程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工作分析已在美国企业萌芽,到40年代,大部分企业均已实施了工作分析。实施工作分析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做好工作分析会使得管理措施更有针对性。工作危害分析(JobHazardAnalysis,JHA)又称作业安全分析(JobHazardAnalysis,JSA)、作业危害分解(JobHazardBreaKdown),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JHA方法是美国葛理瑪教授(JohnDGrimaldi)于1947年提出的一套防范事故方法。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将工作危害分析定义为将工作方法或程序分为各个细项,以了解可能潜在的危害,并定出安全作业的要求。(2)JHA的特点——方法简单易行。工作危害分析方法较为直观,分析过程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推理,便于在班组基层推广。——该方法不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只需找出危险源并提出治理措施和补偿措施。——工作危害分析实现了对工作场所和作业活动的全面覆盖。工作危害分析是基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全面地识别出生产作业活动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进行JHA应按照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对确定的生产场所和区域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型;—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4)进行JHA的工作要求为确保工作危害分析的有效性,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企业内各个生产单位的工作危害分析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工作危害分析工作尽可能自下而上地开展,这样会更全面地识别出作业现场的工作危害,而不是靠工作小组独自地开展工作,这样容易在针对性和全面性方面发生偏差。企业应参照以下要求组织开展该项工作:——组成企业的工作危害工作小组,并确定小组组长;——组织力量或聘请专家进行JHA方法的培训;——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工。便于小组成员按照专业进行资料准备;——工作小组应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工作准备。包括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的资料收集和学习;工作表格等工具的准备等。——为确保分析标准的一致性,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操作进行工作危害分析试点,全部成员参加,以便大家统一对分析标准的理解。——企业规模较大时,应要求二级单位成立工作小组,然后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方法指导,以确保工作危害分析的应用效果。——在进行工作危害分析时,成员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各级工作小组均应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进行确认,防止风险值出现偏差,并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进行确认。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的安全素质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相对较弱的,开展工作危害分析可以由企业成立的工作小组负责完成。(5)工作危害分析表2.3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简介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人员可靠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修正)2.3.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2.3.1.1方法介绍美国的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F.Kinney)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D=L×E×C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2.3.2作业风险分析法(TRA)作业风险分析方法,英国石油化工行业最先采用。就是识别出每个作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及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然后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1)R-风险评估表(2)R-风险值代表的风险级别及响应要求(3)L-取值及其代表含义(4)S-取值及其代表含义2.4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根据风险值的大小(意味着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的。风险划分层级会因企业的认知结果差异而不同,一般会根据风险评价方法划分为5个等级,当然也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等级划分标准应对措施备注一级特别重大A多人伤亡50万元及以上经济损失立即停产、撤人,做好应急公司二级重大B1人以上死亡10万元及以上经济损失立即采取措施,做好应急车间三级较大C重伤1万元及以上经济损失制定整改方案工段四级一般D一般伤害5000元及以上经济损失下达整改指令班组五级轻微E轻微伤害发生经济损失立即提醒、改进个人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企业)2.5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s)↓(2)管理(行政)控制(Administrativecontrols)↓(3)个体防护控制(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4)应急控制(Emergencycontrols)2.5.1工程控制(1)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实施;(2)密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3)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4)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2.5.2管理(行政)控制(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警报和警示信号;(5)安全互助体系;(6)培训;(7)风险转移(共担)。2.5.3个体防护(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2.5.4应急控制(1)应急风险的控制属于“现实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关键原因在于“急”,“急”到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急”到人容易判断和决策失误;(2)做好应急风险的控制,重要的是对自身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应急准备;(3)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重在“防”。确认和提高应急事件所在位人员的应急能力;现场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3隐患排查治理3.1政府如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般思路3.1.1隐患排查与治理基础知识(通识)3.1.2组建安全专家组(专业)3.1.3制定隐患排查的标准(标准)3.1.4分类分行业实施隐患排查(实施)3.1.5统计与评估隐患排查结果(短板)3.1.6研究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机制)3.2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步骤第四步:怎么办?第三步:谁来查?第二步:查什么?第一步:怎么查?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HazardousSituation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体制与机制安全系统化管理危险征兆/错误安全评估与改进安全认知与理念危险征兆/错误环境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缺陷3.3隐患排查与治理内容3.4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程序综合性检查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与的全面安全检查。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专业检查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查。专业检查每半年不少于1次。季节性检查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日常检查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查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查
本文标题:企业如何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7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