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本章目录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第三节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民主主义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进和支持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和团体所持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而后对西方各国的社会党、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在各自国家推行的社会改革和国家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渊源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更直接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不是直接的行动纲领,它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是具有实际可行性的具体方案;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上,马克思提出了革命和渐进两种不同的说法,这就使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的政党在制定实际行动纲领时可能产生分歧。(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欧洲的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自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另一个派别则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错误,与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的修正,后来逐渐以社会民主主义著称。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内部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伯恩斯坦是其最重要代表。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如马克思所预期的那样发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既然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预言没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信奉社会主义的人们努力追求的道德理想。伯恩斯坦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推行剧烈的社会变革会危害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因此,应该以渐进的、改良主义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用各种社会主义因素一个一个的取代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组织原则,其核心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各阶层的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社会主义就是使所有的人在政治上享有同等的发言权,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和需要,为人民提供更为人道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并且保证人们自己做出决定的权利。(三)社会民主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这种暴力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欧国家的社会环境完全不相适应,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主张非暴力的和民主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民主党;而追随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改名为共产党。于是从组织形式和行动路线上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两个派别,从思想理论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分支: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变化,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信奉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也陆续进行了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政治民主化程度。在这种形势下,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都开始利用议会民主制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工人阶级争取更大的利益。通过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社会民主主义得到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大量社会主义的主张,在工资制度、教育、医疗、劳动安全、失业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工人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工人的权利得到保护。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稳定了社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坚持人道主义价值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的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的“绝对命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既主张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又主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并且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残酷的斗争才能够实现的主张,存在着手段与目标的矛盾。•而社会民主主义者希望通过利用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肯定了人道主义思想。坚信民主主义的政治原则社会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制度视为唯一能够实行人道主义的政体。民主即所有的人在政治上都有同等的权利。民主主义者认为,他们同列宁主义的区别之一就是认为民主本身就具有价值,民主既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也不是在必须经历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把民主扩展到社会的一切领域。把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当作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由于吸收了自由主义思想,社会民主主义强调自由对人的首要价值和人权意义,认为自由意味着摆脱低人一等的依附地位,也意味着个人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由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平等,它要求通过实行累进税和提供社会福利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在收入、财富占有上的差距。•社会民主主义者继承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强调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认为这既是对自由的节制,也是给自由以实质内容。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思考与修正社会民主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主张给各个企业的经理人员更大的自主权;不必对所有的企业都实行国有化,并且把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混合经济当作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矛盾有效方法来接受。这些思考对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社会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并不像马克思在十九世纪所预言的那样很快灭亡,相反它还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社会主义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民主主义者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议会民主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的各种要素,要面对现实、利用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在不断克服各种阻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实现。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首先,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使公民权利意识深入人心,并对扩大公民选举权做出了努力。其次,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积极倡导平等的意识和普遍主义的福利原则,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福利的理论和实践。第三,社会民主主义积极鼓吹国家承担对人民的福利责任、主张发挥国家的作用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思想。这对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和“福利国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一、19世纪德国的社会历史情况二、历史学派的产生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国家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下发展的,而在这其中,普鲁士政府又在其中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种背景使德国的经济学家一方面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另一方面,面对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无产阶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来自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抗,面对着来自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压力,资产阶级又希望得到具有权威的国家的保护。认为国家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伙伴,而且也是控制社会骚乱的有力工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德国的历史学派的经济理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的思想先驱,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经济理论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等。德国新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施穆勒、瓦格纳。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社会政策学会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基本上还是针对着德国社会的劳资矛盾,为了平息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而提出了的。按照他们在经济学上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德国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方向的发展道路。国家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来推进社会福利。为此,在历史学派的影响下,德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于1872年成立了“社会政策协会”,施穆勒、瓦格纳以及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协会的成员。他们的主旨,就是在不根本推翻资本主义体制的基础上,吸收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理想,保护劳动者的正当利益,以国家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来缓解工人阶级的贫困,消除工业化带来的失业、养老、医疗和伤残等各种社会问题。历史学派的福利主张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与他们的基本的经济观点密切联系,它主张由国家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由国家承担责任并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其目的是适当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通过增进了工人的利益,来平息的工人的愤怒,缓和社会矛盾。对这种既能够维护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人利益的主张,自然也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俾斯麦在运用反社会主义的《非常法》打击社会民主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案以换取工人阶级对国家的好感。瓦格纳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国家社会主义的福利观瓦格纳提出,应该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提倡“国家社会主义”。即,一方面对铁路、矿山、通讯、邮政、银行以及各种公用事业等实行国有化,但是在其他领域仍然维护私有制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限制私有经济,并通过实行累进税和社会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应该保护劳动者。同时国家还应该负责协调劳资矛盾、保护工人的生产安全、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优待女工和童工、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的意外事故和社会消费。“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受益者。”“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瓦格纳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指导思想德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主要是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激烈的社会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反映。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向工人提供一定的福利和保护,以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维护国内的社会秩序。德国统一后,“铁血宰相”俾斯麦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在严厉镇压工人运动、查禁社会民主党的活动的同时,也接受社会政策学会的一些主张,通过实施一些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来保护劳动者。1871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1)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2)对于有危害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丰富。”德国统一后的社会政策立法1871年的“陆海军人养老金及遗属救济法”,这项法律主要还是与为统一德国进行的战争有关。保护劳工有关的法律主要是:1883年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的“劳工灾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的“劳工老年残废保险法”。俾斯麦颁布的这三项社会保险法都是由雇主和劳工联合组成管理机构,由政府予以监督。其中,疾病保险费,雇主分担1/3,劳工自己负担2/3;灾害保险费,全由雇主负担;老年残废的保险费,雇主和劳工各负担一半,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此外,俾斯麦时期还颁布了劳工星期日休息的法令以及限制童工和女工的最长工作时间的法令。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最突出的意义是国家承担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
本文标题: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7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