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七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七课正心诚意教学目标:1、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正心诚意”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正心诚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道”也是人性。按照朱熹的理解,“诚”是“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人应该做到真实无妄,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善良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的天性;这样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真诚相待,オ会获得別人的真心和友谊,オ能让人与人的关系真实而亲近。二、新课教学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荷子・不荀》语译:君子修养身心,量好的方法就是真诚。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注释:①形:表现,显露。语译:这就是如果内心真诚,则会流露于外表,因此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3、意欲温清,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明〕王守仁《传习录》注释:①慊:满足。语译:想要父母冬暖夏凉,想好好奉养父母,这都是意,但不可把它叫作诚意。必须是真正把让父母冬暖夏凉、好好奉养父母的心意实现了,务必使自我满意而不欺骗自己,然后才叫作诚意。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明】王守仁《传习录》语译: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真切切。此心真真切切,见到善就向住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功夫。三、思考讨论1.在我国诚信文化传统中,先贤们一直都非常重视“诚”的价值,为什么“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2.品读第三则选文,说一说王守仁在《传习录》里所说的“意”与“诚意”之间的区别,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认识。四、延伸阅读王莽沽名钓誉西汉末年,朝政腐败,政权掌握在外戚王氏家族手里。作为王氏家族成员的王莽,年少丧父,但他凭着自己的机灵与伪善,沽名钓誉,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非常看重为官者的人品和名誉。王莽对早寡的母亲极尽孝道,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他还谦恭地侍奉位高权重的王氏叔伯,贏得了好口碑王莽的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风卧病在床,王莽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去尽孝道,一连几个月,每天在病床前端茶送水,递汤喂药,令王风非常感动。王莽还照顾早寡的嫂嫂,养育丧父的侄儿…他的这些做法,得到了王氏家族的交口赞誉。叔父举荐他,让他成为了朝廷重臣。王莽身居高位,但是却更谦恭了。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朝延官员来他家中探视,看见王莽的夫人穿着极其俭朴,同家中女婢一样,惊叹不已。王莽增加官僚俸禄,优待元老故臣,招揽天下名士,减轻刑罚,保护鳏寡孤独,献田出钱救济灾民天下百姓都赞扬他的功德。王葬年仅三十八岁就登上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宝座。公元8年,王莽改国号为新,自立为皇帝,夺了汉朝的天下。这时,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王莽以前的善行,不过是为了达到篡夺帝位的目的。五、积累与感悟1.积累以下两则名言,并说说它们的意思。《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ー一《礼记・中庸》诚无垢,思无辱。一[汉]刘向《说苑·敬慎》2.王莽篡夺天下之前也做过诸多“善行”,怎么评价这样的人物?类似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登基前的隋炀帝,请结合选文中古代先贤关于“诚”的论述,谈谈你对这一类人物的认识。
本文标题: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七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8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