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探索摘要:毒品问题越来越多从个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传统的医学戒毒和劳教戒毒已经逐渐显示出理论和方法的不足。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具体应用,进行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定义戒毒人员的问题为“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失衡,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而非戒毒人员本身的行为病态或品德的瑕疵。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无法适应,才导致不能彻底戒除毒瘾。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区戒毒人员的个案社会工作重在通过生态图工具分析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并通过沟通和干预协调,调整改善戒毒人员的生态系统环境,增强戒毒人员自身胜任能力,使这一弱势群体能够成功适应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实现戒毒人员与其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词戒毒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生态系统生态图1前言1.1研究缘起目前,毒品问题是日益严峻的世界性难题。钻了改革开放的空子,我国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吸毒和贩毒人群猛然上升,禁毒和戒毒工作尤为艰巨。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公安机关主管的强制戒毒、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劳教戒毒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办的自愿戒毒三种模式,尽管这三种模式各有特长,但现实生活却又各自为政。此外,这三种戒毒方式分别存在有明显的误区,要么注重司法强制,要么强调医学介入,这种过于简单化思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吸毒成瘾的内在复杂性,戒毒的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结合国外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形,多种模式、多个层次、多种方法、多条渠道应该是我国目前戒毒工作的现实选择。其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国内以及国外的经验有利地证明了这一点(王瑞鸿,2006)。社会工作的引入可视为目前戒毒工作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专业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毒品成瘾性的深入认识,需要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戒毒,防止复吸的方法。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戒毒实践之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现。戒毒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助人自助,相信戒毒者个人潜能—支持下,依靠专业社工者,借助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吸毒人员进行干预,从而使他们戒毒成功,并且回归社会。因此,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运用于戒毒工作。针对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不能良好适应问题,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戒毒人员的潜能,并进一步联系各种资源等,协助戒毒人员对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避免复吸,从而实现重新走上“社会正轨”,回归社会。本文旨在通过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即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并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会谈和追踪了解,分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戒毒人员与其所处环境的各层次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戒毒人员的需要和问题的产生和变化,以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身的适应和胜任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即通过更好的有效戒毒模式的探索,以帮助社区内的戒毒人员真正摆脱毒品的侵害,使其能顺利重建生活,社会功能得以恢复,重新融合于社区并走上生活的正轨。所以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通过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来研究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是具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2研究方法戒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戒毒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核心专业方法之一,指工作者利用专业的方法(内部观察法)帮助单个的个体或家庭,通过解决案主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增强其介入生活实际的能力,协助其人际关系。而同时,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纯理论,同时也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个案工作的开展。生态系统理论与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戒毒康复工作中,旨在增强戒毒人员潜能发挥、能力的提高与系统资源的配合和利用程度,实现其对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好适应。笔者作为一名准社工,先后在广州市海珠区几个街道司法所进行了接近一年的实习,与不同戒毒人员接触、沟通和交流,深入开展个案工作和研究。本文主要根据其中的观察和参与过程,以实习期间所开展的若干个戒毒人员的个案工作为切入点,并以其中两个典型个案为案例分析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个案工作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的探索,以阐明戒毒康复工作中生态系统理论适用的科学性以及社会工作相关技巧对戒毒康复工作的运用尤其是个案工作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相关研究目前来说,戒毒社会工作还是处于探究、起步的阶段,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不多。从相关的戒毒社会工作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实践模式:第一,云南昆明的金碧社区模式:以“五心工程”为代表的帮戒,采取“二帮一”(即:二位工作人员负责一名戒吸人员),“三结合”(即:家庭、单位、社区结合的方式,“用真心、爱心去教育、挽救吸毒者;用耐心、信心去点燃吸毒人员的生命之火,扬起他们生活的风帆;以心换心去唤起吸毒人员的信心和良知,使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由”要我戒“到我戒”的主动转变。(钱宁,2002)可见,金碧模式基本上可归类为政府行为,缺乏专业的价值理念支撑,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缺乏专业方法技巧的介入,而主要由工作者按经验行事,基本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第二,云南戒毒新模式:即企业+工厂+戒毒康复社区,戒毒人员自愿入住“安全岛”、“雨露社区”,进行强制戒毒或戒毒康复,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医疗费),吃穿住全免费。戒毒所的开支由财政补贴一些,更多是靠戒毒人员自身的康复劳动所得。生理脱瘾后劳动,针对戒毒人员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技术特点,为他们安排不同技能的劳动,使每一名戒毒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实现“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戒毒人员生活、住宿、医疗条件的改善,康复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报酬的兑现,社会低保制度的引入和实施,有效提高了戒毒人员心理脱瘾疗效,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戒毒期满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暂时无力融入社会的戒毒人员。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直接为戒毒人员人为制造一个新的、接纳的社区环境,使其能够很容易适应。此模式虽不强调社会工作具体专业方法的运用,但实质已经融入“人在情境中”的思想。第三,美国“戴托普戒毒模式”的中国实践:最先的云南戴托普戒毒康复村,后来的北京“向日葵治疗社区”,都是非政府非赢利性的机构,援引美国的TC戒毒治疗模式。它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戒毒人员集体居住,等级管理,通过各种规章、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对戒毒者进行约束和激励,使戒毒人员逐渐学会控制和处理情绪情感,端正生活态度,矫正旧有行为。(吴鸿飞、杨茂彬,2002)这种模式强调新的信念和行为的长时间习得和巩固,强调戒毒人员自身的改变和完善,以适应融入社会,它虽然没有社工专业理论的支持,但在实践上一定程度运用了社工专业方法----面质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以及小组工作方法的开展。已有的戒毒社会工作相关研究主要有:1、戒毒社会工作的宏观角度研究:比较宽泛地从理论、原则来论述戒毒社会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粗略的个案、家庭、小组、社区戒毒社会工作方法介绍(王瑞鸿,2006)。此类研究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指引,缺乏具体的指导理论。2、戒毒社会工作的微观研究:如戒毒心理辅导研究,运用主题综合疗法对戒毒患者进行个案辅导(谢爱武、郑希付,2007等)。此类研究主要重在综合精神分析,并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实现戒毒人员的认知改变,从而达到行为矫正。这就过于强调个人、心理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3、对现有戒毒实践、模式的总结和提炼:如上海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创新---综合支持(王瑞鸿,2007)、无毒社区实践的研究和提炼(钱宁,2002)、戴托普戒毒模式的总结提炼(吴鸿飞、杨茂彬,2002)等等。其主要工作方法有:家庭治疗、团体康复方法、社区支持方法、综合增能方法,可见更多强调单方面的外部系统对戒毒人员的支持、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系统理论有相似之处,缺乏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比较忽视了另一方面戒毒人员自身系统对外部系统的作用。纵观以上戒毒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和研究,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社会缺乏戒毒社会工作的制度平台,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范围和程度都很小,方法介入初露头角,还有待发展;2、有较少的本土化实践创新与研究,但仍不成熟;3、介入强调戒毒人员个人的生理、心理问题,或者偏重于外部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和影响,或者在两方面都关注的同时却缺乏生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针对具体个案的综合协调干预。而生态系统模式下社工关注案主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旨在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3生态系统理论概述3.1理论发展生态系统理论的根源最早可以上溯至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其提出的“适者生存”生态法则。就社会工作而言,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年代相当引起注意的实务理论模型,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工实务的理论,是少数具有综融性与折中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宋丽玉、曾华源等,2000)。二十世纪初,MaryRichmond和JaneAddams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运动中,建构“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强调“社会处遇”的重要性。随后,社会工作实务逐步融合了人类学家主张的角色理论,社会学家Blumer的象征互动理论等,强调个人行为是个人与其文化环境相互流动、社会化、角色期待的结果。接着,在1950年代左右,W.E.Gordon和H.M.Bartlett两位社工学者呼吁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必须是同时注重个人与环境间相互配搭的双焦点干预。在1960年代,全球推动“地球日”运动,西方科学与社会思潮从过去倾向于自然法则定律与单一因果联系推论的知识典范,转变为强调人与环境间的互动论或多元体系的观点架构。最后,生态系统观点于1970年代再纳入了增加权能取向的理论观点,强调社会工作员与案主应建立互惠性的权利关系。并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正式提出,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它强调社工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场域,重视个人与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案主与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各层次社会系统的调和、适应程度来导引社会工作的实施。3.2理论基本观点与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师海玲、范燕宁,2005)。生态系统观点的建构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维系生存的需要。生态系统:指的是个人与之相互“交流”、相互“调适”的周围环境,使个人赖以生存并满足需要的社会系统。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师海玲、范燕宁,2005)。针对戒毒人员来分析,微观系统是指处在戒毒人员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如对其影响很大的父母或子女、居委工作人员等重要他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如戒毒人员的家庭、工作群体等。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如戒毒人员所在的社区、机构、组织和文化等。3.3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有学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心理治疗和发展(管健,2002),也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范燕宁,2005),更具体的如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尹弘飚、张莉,2002)。也有进行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的构建研究(耿小梅,2002)。它们都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特点,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通过人对社会生态环境中能否适应来阐明社会中人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目前,还没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具体指导戒毒社会工作
本文标题: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社会工作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9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