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基础会计教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主编)
会计学科课时计划《会计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会计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基本使命是使学习者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会计工作循环的基本操作技巧与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程序,从而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与思想,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础。本课程适用对象为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2学时。二、课程能力培养(一)培养与形成对会计实践、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会计历史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对会计学科发展的洞察能力。(二)培养与形成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三)培养与形成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能力基础:是指对企业的基本内控、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三、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一)使用教材刘永泽主编的《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二)参考资料1、《基础会计学》,雷光勇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2、《出纳岗位实务》林云刚朱建军君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出版3、《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第二版,张国健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9出版4、《基础会计》周正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会计学》,徐经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基础会计实训指导》,银样军,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7、、《基础会计》,熊细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四、考核方法: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平时讨论及学习态度、实验等占30%。会计学科课时计划授课班级双学位1、2班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授课日期2011年4月9日授课时数2周次第周授课章节名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意义第二节会计与企业第三节财务报告及其要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分类、作用,企业性质、企业组织形式,财务报告及其种类;;2、理解会计的含义、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掌握财务报告要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会计的定义、特征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财务报告要素难点:财务报告要素教学过程1、从日常生活引入课题2、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讲授法和案例式方法引导教学作业内容无课后记会计学科课时计划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意义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产生和发展过程会计是为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1.人类早期——无计算。2.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3.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4.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记录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其计算公式为:入-去=余│││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其计算公式为: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或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进-缴=存-该││││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其结算过程:会计学科课时计划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簿中分别进行登记来账和去账,以反映每笔账的来龙去脉。其结算过程: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该内容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如下:会计核算程序综上所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纳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1)1985年国家为加强规范会计工作公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经过二次修改补充,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记账的基本规则。(2)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需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会计学科课时计划度。(3)1998年财政部公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4)2001年为贯彻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继而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5)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二、会计的含义和特点(一)会计的含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二)会计的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3、具有事整套系统、完整的专门方法会计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二)可靠性: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三)可理解性(四)可比性:统一性、一贯性四、会计的分类(一)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二)按会计所服务的领域分类: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学科课时计划第二节会计与企业一、企业的性质企业是指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如工厂、商店、农场、矿山和运输公司等。二、企业的组织形式(一)独资型企业(二)合伙型企业(三)公司型企业1、无限责任公司2、有限责任公司3、股份有限公司4、两合公司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一)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利益集团:1、股东2、债权人3、政府机关4、职工5、供应商6、顾客其他集团:1、信用代理人2、工商业协会3、竞争者4、企业组织所在的社区5、财务分析家6、关心公司某个方面经济活动的公民(二)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董事会、CEO、CFO、副董事长、经营部门经理、分厂经理、分部经理、生产线主管等。四、会计的作用(一)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合理的决策(二)考评企业管理当局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三)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特殊信息(四)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第三节财务报告及其要素一、财务报告及其种类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构成。(一)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二)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二、财务报告要素(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财务状况要素是反映企业一日期经营资金的来源和分布情况的各项要素,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1、资产会计学科课时计划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项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由所有者所享有的剩余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注:还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配比关系。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学科课时计划授课班级双学位1、2班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授课日期2011年4月10日授课时数2周次第周授课章节名称第三节财务报告及其要素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二节财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确认、计量的原则;2、掌握财务报告要素和会计等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财务报告要素2、会计等式难点:1、结合实际情况,理解会计要素;2、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理解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教学过程1、从案例引入财务报告2、讲解分析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讲授法和案例式方法引导教学作业内容请同学们组织筹建一公司,设想一些经济业务,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课后记会计学科课时计划第三节财务报告及其要素二、财务报告要素(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具体地说,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收入与耗费相比较的差额。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关系:收入-费用=利润三、会计等式1、基本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会计恒等式的变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3、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但金额会变。举例:会计学科课时计划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会计主体: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要求而设立的。是法人就一定是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二、持续经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三、会计分期常见会计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年度:公历1月1日——12月31日四、货币计量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核算应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第二节财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一、历史成本原则(原始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核算,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二、配比原则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营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入账,以正确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一)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二)时间上的配比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必须反映于本期的损益之中。资本性支出:支出的发生不是仅仅为了本期收益,而是与本期和以后几期的收益有关系。四、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本文标题:基础会计教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主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9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