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2016·广西桂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导学号91650061】言志①《论语》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的能力。“尔”可以联系《卖油翁》中“尔安敢轻吾射”,“尔”是人称代词“你们”;“衣”出自“衣轻裘”,结合语境分析应为动词,“衣”的意思是“穿”;“敝”可联系成语“敝帚自珍”,“敝”的意思是“用坏、弄坏”;“劳”结合语境分析为名词,意思是“功劳”。故答案为A。【答案】A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理解能力。A、C、D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B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故答案为B。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对于年老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得安逸;对于朋友,要对他们诚信;对于年轻的人,要保护(爱护、关怀)他们。【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题目给出的参考注释,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本题要准确把握“安”(使……安逸)“信”(诚信)“怀”(爱护、关怀)“者”(……的人)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要注意根据文意增补“对于……”,使句子翻译出来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示例一:子路的一答一问,表现了他的豁达大方和率直朴实。示例二:颜渊的简短一答,表现了他的谨慎和谦逊(低调)。示例三:孔子的一问一答,表现了他的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或:有问必答)的师风和与人为善的思想境界(行仁政的政治理想)。【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中内容简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找出文中三个人物的话语,扣住关键词分析其性格。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分享,足见其为人大方,回答老师问话之后反问老师“愿闻子之志”,足见其率真朴实。颜源的回答“愿无伐善,无施劳”足见其谨慎和谦逊(低调)。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足见其仁义。他对弟子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表现了他耐心温和的师长风范。【参考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乘的车马和穿的裘衣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我)也不遗憾。”颜渊说:“(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对于年老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得安逸;对于朋友,要对他们诚信;对于年轻的人,要保护(爱护、关怀)他们。”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4分)对偶句:(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文中的对偶句,摘录出自己喜欢的那一个,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即可。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漫、不能险躁。(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对选文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结合选文中的句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进行概括。【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去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六、(2016·上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不胜.惊错能承受(能承担)(2)鼠何名.老虫取名(命名)【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第(1)题中的“胜”是多义词,有“超过”“优美的”“能承受”“尽”等多种意思,联系语境来看,解释为“能承受”较为恰当;第(2)句中的“名”在古文中常改变名词词性,作动词用,解释为“取名”。“鼠何名老虫”一句译为“老鼠为什么叫老虫?”,所以,“名”解释为“取名”。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4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文段文字就是因为方言的差异使得“我”误把姑苏人所称的老虫当作了老虎。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解析】此题考查短文主旨。这则寓言借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的故事,讽刺了有些人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社会现象。“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少矣”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了要旨。【参考译文】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官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准备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野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哎呀!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跑,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时间:45分钟分值:70分)一、(2016·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导学号91650062】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1)喻.其为盗之言喻:明白(2)遂逾.垣凿室逾:越过(3)以生吾禾,殖.吾稼殖:种植【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喻”可结合成语“不言而喻”理解;“逾”可联系“逾越”一词解释;“殖”为通假字,通“植”,种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D.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D项都是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D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他)手能拿到的,眼睛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有罪,怨恨谁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注意关键实词“及”“亡”“探”“若”“孰”等的解释。4.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国氏之盗,公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国氏获取外物的做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从文中提取信息,答案集中在短文第二段国氏对向氏关于致富的解释之中。【参考译文】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国氏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能自给,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物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睛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没过多久,就因盗窃而被判有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向氏认为国氏欺骗自己,就前去埋怨国氏。国氏问:“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诉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误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我听说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的是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用来生长我的禾苗,来种植我的庄稼,建设我的房舍,在陆地上获取飞禽走兽,在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自然生产的,难道是属于我的?然而我获取自然的物产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物,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难道是上天赐予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有罪,怨恨谁呢?”向氏听罢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自己,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做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有罪。”二、(2016·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注],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本文标题:2017年中考备战策略人教版语文课件-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3 (共138张ppt)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