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回扣专题复习11
模板(三)意义、性质、启示类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上述三点都是评价性要求,都是历史现象或者事件结论性的要素,故放置在一起探究其解题模式。答题模板1.意义=(点)从性质出发分析,即立足点+(面)运动类事件一般从时间、阶级属性、任务、方式出发;会议类事件则一般从背景、会议各项内容出发,从而找出意义分析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作为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也都具有世界(国际)历史意义;有些历史事件具有某些特色性的东西,如“第一次”等也是分析历史意义的一个方面+(链)在具体表述历史意义的各个方面时连接各语句的关键词,在历史意义的表述中起着“链接”作用,常用的表述有“使……”“有利于……”“起了……”“打击了……”“对……有……作用”等。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点”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为:民主、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的地位。“链”为:给封建专制制度致命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核心词链接①作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②影响: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作用。③经验:实践成功的因素+学习推广价值。④教训: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2.性质:(1)战争的性质=正义、非正义的;侵略性、反侵略性的;(2)事件的性质=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3)革命的性质=面临的任务+领导者+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核心词链接①实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②特点: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得出结论。3.启示:说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作答程序是:(1)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上升到理性高度。(3)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4)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核心词链接认识、看法与“启示”类不同的是“认识、看法”类是需要考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然后是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是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认识、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②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③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失分警示“意义、性质、启示”类设问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思路不畅,不能从设问出发并合情合理地将题目要求拆分为几个子问题层层思考;二是抓不住答题要害,简单地把结局当成意义和启示,只是照搬教材表述,表达不能形成理性的认识。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等待改编的日子里,红军中不断有人出走;有的则留个信:宁愿回乡种地也不给国民党当兵,然后不知去向。……刘伯承在129师的改编大会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换顶帽子算什么,只要我们的心是红的,我们是白皮红心萝卜……”最后,他指着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对全场官兵大声说:“同志们,为了抗击日寇,拯救中国,让我们告别红军帽吧!”材料二“真儿: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是菲律宾华侨王雨亭送儿子王唯真上战场的临别赠言。材料三哈尔滨市68岁的孙景霞老人回首往事泣不成声,“1974年我丈夫和工友从江里捞上来一枚毒气弹,弹里的液体流在了他的脚上,从此他的脚开始溃烂,拄拐不顶事了就坐轮椅,后来,双足几乎烂没了。他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老孙,我对不起你!可是不怨我呀!这都是日本给我们造成的呀!”材料四图一图二请回答(1)你对材料一中对“换帽子”的两种不同态度是如何认识的?(2)材料二中,分别之时王雨亭提笔写下的这段肺腑之言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假如某记者了解到许多像孙景霞老人这样的遭遇后进行提问,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你应该如何回答?(4)结合材料四谈谈“全球华人不忘国耻、纪念抗战”有何重大意义?答案(1)反对者是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这一态度没有认识到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认识不到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刘伯承的话反映了在民族大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展示出博大的胸怀,接受改编,同仇敌忾。(2)字字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3)日本政府对解决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政府强烈要求日方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妥善处理。(4)①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②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应用体验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有1.4万。到1780年,它以拥有4.2万居民而自豪。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当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时,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报道了他在一次官方调查期间的所见所闻:“在我参观格拉斯哥的小巷前,我无法相信,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竟有这样一个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材料二下图是英国约克郡的一家冶炼炉,工人们用铁水灌注模具的情景。用于冶炼的燃料是木炭,直到18世纪下半叶,木炭仍是常用的工业燃料。材料三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现在是第二大工业国,并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人认为材料中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属于工业资产阶级,其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英国是否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并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应该是哪一年?此时的中国人口是否会持续大幅度增长,为什么?(4)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十多年前哪次会议的召开?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5)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哪些重要政策?答案(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1839年时工业资产阶级已经产生;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2)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木炭是当时的主要燃料;图中工人们未使用机器生产。(3)1960年。不会,中国此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下降。(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坚持保护环境,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返回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回扣专题复习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