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回扣专题复习7
(三)内容规范主观题内容规范应做到:第一,审题方面: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1)提示项:提示学生用何种方式作答(答题的表述方式);(2)限定项:规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审题核心);(4)求答项:规定考生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二,读题方面:通过阅读理解文字、图像、统计数据等形式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第三,构思方面:(1)对答案要点和思路进行通盘考虑和宏观规划,以保证行文的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2)编制提纲。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纲应包括:①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②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层次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提纲字数不易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典题示例5(2010·江苏扬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分封诸侯形势图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后来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与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同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2分)(3)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对于宰相制度的不同评价。(4分)为此,唐太宗和明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相关措施?(2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以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考场实录名师点评①第(1)问把“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说为“确立周王统治”不确切,在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实行分封制是为“巩固西周统治”,而不是“确立”。分封制后来走向崩溃的原因的回答颠倒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西周末年王室就趋于衰微,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表明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已相当普遍。第(2)问“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回答不符合要求,这表明内容上混淆了概念。第(3)问“对于宰相制度的不同评价”只表明了唐太宗和明太祖的态度是什么,而没能结合具体史实说清为什么,即没能做到史论结合,显得说服力不充分,说理空洞。第(4)问没能从整体上归纳,只注重了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相权与皇权的此消彼长,而忽略了从材料一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到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②总体来看,答卷的不足主要是内容不规范。知识逻辑颠倒;要点不够完整;由于对题意关键词理解不准确,答题内容有多答现象;对评价性的问题仅有结论,不能做到史论结合。③对上述不足的克服办法是:把握知识线索和结构,弄通前因后果,理清知识间的层次性和延展性。审题要准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的,就应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宏观提炼要点,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就应在材料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再现教材知识,除了材料信息外符合题意的还有什么。评价史实做到有理有据,明确“论点”(结论、观点)是什么,还要把握“论据”(相应的史实)有什么。答案(1)巩固西周统治。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周天子权威削弱。(2)郡县制。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答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可。)(3)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率领百官筹划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肯定了宰相的作用;材料三明太祖则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权威。唐太宗时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4)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典题示例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2分)举例说明陈独秀的同时代人物对“纲常阶级制”的批判。(2分)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3分)(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是如何“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6分)(3)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是什么?(2分)(4)简要评价陈独秀的这种“伦理的觉悟”。(3分)考场实录名师点评①第(1)问要求回答“陈独秀的同时代人物”是如何批判的,而解答中又从陈独秀的活动来回答,显然对题意理解不准确,所答非所问;第(2)问中对“政治觉悟”的解答不完整,康梁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也是其表现之一;第(3)问回答较准确;第(4)问能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要点完整。②从整体上看,问题的解答合乎逻辑性,要点较完整,且能做到发散思维把道理说清,认识到位,观点明确。③本题失分一是审题,一是对概念的宏观把握不全面。克服此不足一要在审题时抓住中心词,紧扣限制词,结合提示语,这是阅读史料前必须注意的;一要平时注意小专题的整合,对诸如第(2)问中的“政治觉悟”类概念准确把握,以求完整回答。答案(1)儒家伦理道德。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礼教”。“纲常阶级制”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与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背道而驰。(2)“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取代封建纲常。(4)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民主科学精神的弘扬。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不可取。中国的出路不是靠伦理的觉悟,而是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返回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回扣专题复习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