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研究子学國學研究国学研究子学第四編子學国学研究子学3子学就是诸子之学子是男子的尊称。汪中《述学·释夫子》:“古者孤卿大夫皆称‘子’。子者,五等之爵也……《春秋传》:‘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国之君则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并称,故著‘子’去‘男’,从其尊者。”国学研究子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知周之德阴德也,故以‘姬’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书‘子’;周王以女书‘姬’。故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孰能明之!”国学研究子学5《汉书·文帝纪》:“母曰薄姬”师古注曰:“姬者,本周之姓,贵于众国之女,所以妇人美号皆称姬焉。”国学研究子学6“经”与“子”之关系《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国学研究子学7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经”是修己治世的大典,而“子”则是在这经典精神的滋润下制作出的治世方略与社会理想图景。国学研究子学第七章子学概说国学研究子学第一节诸子学术源流与子学内涵的拓展国学研究子学10诸子之类《庄子·天下篇》归纳为六派,即:墨子、禽滑厘一派,宋钘、尹文一派,彭蒙、田骈、慎到一派,关尹、老聃一派,庄周一派,惠施一派。《荀子·非十二子》归纳为七派,即:它嚣、魏牟一派,陈仲、史䲡一派,墨翟、宋钘一派,慎到、田骈一派,惠施、邓析一派,子思、孟轲一派,仲尼、仲弓一派。国学研究子学11《尸子·广泽》: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吕氏春秋·不二》: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朱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班固《汉书·艺文志》: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国学研究子学一、儒家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国学研究子学13儒家学术源流《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髙。”国学研究子学14顺阴阳儒,用舞蹈求雨的意思。“鹬”例《庄子·田子方》:“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法言·君子》篇言:“通天地人曰儒。”国学研究子学15明教化《周礼·大司徒》:“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周礼·大宰》“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儒之犹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国学研究子学16儒家的发展脉络周公修己治人派隋唐间的王通、宋代的范文正、叶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等明心见性派唐李翱、宋张载、程颢、程颐、杨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晏子孔子国学研究子学二、道家儒家之外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国学研究子学18道家之“道”“道家”:《老子》开卷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家”:《老子》上篇“道经”,下篇“德经”。《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道生之,德畜之”。国学研究子学19道家学术源流《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四库全书总目·道家类叙》说: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淸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国学研究子学20三、阴阳家“阴阳”是儒道两家都谈的,儒家谈调和阴阳,道家谈顺应阴阳变化,而阴阳家则谈历象星辰、四时教令、阴阳消息、五德终始。《艺文志》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国学研究子学阴阳家之流变阴阳家侈说禁忌祸福,妄谈鬼神吉凶,难免与术数相杂,沦为江湖末技。后世之阴阳师(阴阳先生)以占星、择日、堪舆、相术为生,离大道愈来愈远。国学研究子学22四、法家《韩非子·难三》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天下者也。”《定法》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艺文志》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国学研究子学法家人物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国学研究子学李悝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国学研究子学慎到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认为“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国学研究子学26治不言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艺文志》说:“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国学研究子学27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音优锄),虑有徳色。母取箕箒,立而谇(责让)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蹷(音决,拔而取之)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伸)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徳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贾谊《陈政事疏》国学研究子学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国学研究子学29五、名家《艺文志》说: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国学研究子学名家即辩者,又称刑名家,主要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早期的“辩者”(名家)是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他能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他是名家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他们擅长论辩,探索了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对古代逻辑学得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学研究子学惠施与公孙龙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惠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后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国学研究子学名家的哲学命题在《庄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个命题,被称为历物十事。可惜的是,这十个命题只流传下十句话,并没有具体内容和详细论证。历代学者,都曾根据惠子的逻辑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论证。在《庄子·天下篇》中,名家还提出了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二十一个命题。名家最著名的命题,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国学研究子学辩者二十一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圉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国学研究子学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的逻辑内容。名家的理论没能继承,更没有发扬,以致于在古代中国人的白马非马论提出两千两百多年之后,我们今天中国人还要回头来学习西方人在两千三百年前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难道不是我们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这宝贵财富的讽刺吗?国学研究子学35六、墨家《艺文志》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柞木)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国学研究子学36墨家是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组织《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吕氏春秋·去私》说:“墨者有巨子腹䵍(tun),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国学研究子学37第二节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诸子思想是以《六经》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确定了子学应时而变的文化特性。诸子的基本精神是理乱治世,追求政治上的统一,确定了子学与政治共存。在每一个新历史时期,子学都会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并支配一个时代人的精神与时代思潮。国学研究子学38秦:法家思想统治时代《韩非子·和氏》:“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秦始皇与韩非、李斯之关系。秦国的统一,是法家路线的最大胜利。而秦国统一政权的昙花一现,则是法家路线的最大失败。国学研究子学39汉初:道家黄老思想统治时代黄老思想是道家中的一支派,起战国稷下,兴于汉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黄帝主张德刑并用,兼有养生之学。陈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学辟榖道引轻身”;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国学研究子学40孝文帝“好道家之学”,“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俱见《史记》)此外萧何、邓公、汲黯、郑当时、陆贾、贾谊、司马谈、董仲舒等都受黄老思想影响。黄老一派的无为政治与刑德并施的理世手段,是汉初道家学说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国学研究子学41两汉:儒家的经学思潮时代儒家借助官方力量,设立五经博士,形成以经学为价值系统与知识系
本文标题:国学研究 子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