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假如我们要找一种最接近科学的宗教的话,那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佛教是涵盖了真、善、美的宗教佛教徒第一节佛教的起源与派别佛教的产生与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的文化状况是分不开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印度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时间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其创始人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的产生他于29岁出家,到深山苦行六年,但毫无所获,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苦苦思索七天七夜(有说49天)终于觉悟,即悟出了一个“真理”: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烦恼皆无。佛陀开悟之地,他坐在一棵无花果树(后称菩提树,或菩树-觉悟之树)下。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妃及王宫的《佛经的故事》图传说他站起时,绕树十八步,步步生莲花。在汉传佛教中,说这一天是农历腊月初八。此后释迦牟尼从事传教活动45年,八十一岁那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两棵菩提树下“大涅般”(又称“大入灭”)。(2)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印度,大力弘扬佛法,使佛教达到极盛时期,成为世界大宗教。但阿育王之后,印度分裂,婆罗门教在与佛教的竞争中占优势。公元2—3世纪南印度龙树大师重振大乘学说公元4—5世纪大乘学说发展又分为中观、瑜伽两大派系公元6—7世纪婆罗门教与佛教互相消长阿育王公元7—11世纪,只有东印度一直信奉佛教,同时,一直受突厥族入侵,所到之处,佛教都受毁灭性打击,到12世纪末,佛教在印度全境基本被彻底消灭。19世纪90年代,印度才有了新的佛教的传播。近几十年,飞速发展,佛教徒已达数千万。佛教的主要派别(1)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一“慈悲普度”称大乘佛教。个人解脱小乘佛教主要提倡通过自身的修炼而成正果。二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后也都要归到佛性。佛教的主要派别(2)密宗一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神秘化的密教出现,它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二“三密“:语密、身密、意密三密教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传入我国,有一定影响。佛教的主要派别(3)藏传佛教一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佛教最初传入西藏始于松赞干布(约617—650)执政期间。二佛教传入之前,西藏盛行一种原始信仰——苯教。松赞干布引进的佛教,主要是印度密教和汉地的大乘佛教,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又吸收苯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西藏地方宗教——喇嘛教。佛教的主要派别(4)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佛教的向外传播分为两条路线: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向东南亚传播的,称作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为主,逐渐形成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谓小乘佛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继续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国的于阗、龟兹传播,再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称作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佛教传播简示图北传南传印度中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日本朝鲜越南大乘佛教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小乘佛教印度佛教传播与分布第二节中国佛教发展概略一佛教的传入、翻译期——西汉末到东汉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目前学术界、宗教界较一致的说法,是认为东汉明帝时,官方正式引进佛教。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一二三我国第一座佛教寺----白马寺.为东汉明帝所建,寺名源自“白马驮经”的故事白马寺中国佛教发展概略佛教的成长、生根期——魏晋、南北朝二这个时期弘扬佛教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武帝和竺道生。一二其中竺道生所大力提倡和弘扬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理论和“顿悟成佛”的思想,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唐代诗人杜牧有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不过几十分之一。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泰山经石峪石经、四川成都万佛寺石雕石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都是在此期间开凿完成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河南登封少林寺佛教向民间普及。汉化佛教所特有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信仰和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在此时已经基本趋于成型。文殊菩萨:全称是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德”或“妙吉祥”。据说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象征着智慧、辩才、威猛。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胜地是五台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佛的右胁侍,他的职责是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谓功德无量。依佛教说法,菩萨是没有什么性别之分的。唐朝以前的普贤像多是男身女相,宋代以后是女身女相。普贤的坐骑很特殊,是一头大牙大白象。这种大自然并不存在的动物,其实也是种象征。佛教称大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峨眉山。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征,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他还会就众生的因缘,化作种种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种别称,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关于观世音的别称,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作男子,唐以后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世’故略称为观音。亦称为大士、观世音、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大士观世音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为我国近世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世尊付嘱,出现于世尊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誓愿教化六道一切众生后始愿成佛,且又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故又被称为「大愿菩萨」。关于「地藏」的含义:地是四大之一,能担当一切;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九华山。地藏菩萨三佛教的发展期——隋唐佛教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18500多人。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天下申请为僧尼者,有70万人之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唐朝最高统治有密切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等。禅宗的贡献之一是使佛教简易化。表现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渐修与顿悟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三节、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所悟出的道理包括苦,集,灭,道四种道理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四圣谛为苦谛、集谛、道谛与灭谛(一)苦谛释迦认为人从一出生到死为止,一直在「八苦」的波浪中翻滚。人生八苦乃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苦谛-世间苦果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二)集谛释迦以「十二因缘」说来解释人的痛苦后来佛教徒更以十二因缘贯穿前世、今世与来世。释迦认为人因有「无明」的「因」,故「缘」出前生的行为,又因前生行为的「因」,而「缘」出心灵意识,如此一直缘下去,最后因为人有生,故缘老死。(三)灭谛灭谛是佛教徒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指人修道成功后,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进入「涅盘」。佛教徒惧怕生生死死的轮回,因此,涅盘就是一个没有再生再死的地方。(四)道谛八正道: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正语:不妄言。正业:不杀、不盗、不邪淫。正命:过规律的佛教生活。正精进:断恶念、生善法。正念:立志修道。正定:虔修禅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宇宙的根源1、无明:即是无智能,是贪欲、嗔恨、愚痴等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2、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恶诸业--身心的行为。3、识: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为今生的神识。4、名色:即是入胎后胎儿的身心状态。5、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6、触:即是出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相对接触。7、受:即是由接触外境所感知的苦及乐的心境。8、爱:即是厌苦欣乐而贪染财、色、名、食、睡等欲的心理活动。9、取: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于贪染诸境起取着心。10、有: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11、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身。12、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由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来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十二因缘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二重因果六道轮回说(一)天道:佛教将婆罗门教的天堂鬼神皆纳入天道中,宣称这些鬼神也在六道轮回中循回。(二)阿修罗道:指一群不停地在战斗的鬼道。(三)人间道:指这在世苦乐参半的人。(四)畜生道:世上除了人以外一切的活物,如牛羊猪狗、鱼鸟、昆虫等。(五)饿鬼道:因为咽细肚大或食物入口前即被火化,此道的鬼儿们无法入食,故称为饿鬼。(六)地狱道:有八大根本地狱,每一大地狱中又再附有十六小地狱,共计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第四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民风民俗都有影响。一、佛教与哲学(1)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2)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3)在宇宙论上,佛教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4)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说取向的深刻影响。二、佛教与伦理道德宋代名僧契嵩说:“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把佛教的「五戒」比作儒家的「五常」。佛教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去恶从善、慈悲平等、利人利已,这些观念不仅充实了中国的伦理道德学说,而且也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三、佛教与文学1.佛教典籍中如《维摩经》、《法华经》、等,本身也是瑰丽多彩的文学作品。2.为后来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3.影响到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如“顿悟”、“妙悟”、“境界”、“以禅喻诗”等都来自佛教术语。四、佛教与语言1、推动了音韵学的前进和律诗的产生。2、唐末僧人守温制定三十个字母的基础上,在宋代形成了「三十六个字母」--汉语语音的三十六个声母,和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及发音方法的学科「音韵学」,更是梵语语音体系汉语化的产物。3、许多佛教用语逐渐演化成日常用语,如世界、实际、方便、平等、知识、相对、绝对等等五、佛教与艺术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塔,这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佛教美术主要是绘画、雕塑,也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发展为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和特色。佛教音乐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方面。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少林寺六、佛教与科学佛教与医学佛教与天文学佛教与印刷术七、佛教与道教大量仿照佛经编造道教的经典吸收佛教思想和方法八、佛教与民间宗教宋以来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导论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