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浓缩整理资料)中级社工师实务综合能力政策法规
1`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大纲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5个):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系统理论;3生态系统理论;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如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及社会系统如何推动或阻碍人们保持与获得健康幸福。2系统理论——A个人的完整性和整体性;B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的重要作用;C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3生态系统理论——人在情境中。人类发展公式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核心概念: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能力、角色、地位与栖息地、适应力;工作切入点:A微观: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B中观: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如家庭、工作群体、社会群体;C宏观:组织(单位)机构、社区、文化。任务:关注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环境的品质、生活中的问题;整合工作实务: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政治动力的全人系统分析与评估,增进个人、家庭及群体的需要与环境中的支持资源的两相调和度。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A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内在和外在资源;B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C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D社会工作都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最好为他们服务。E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内外影响力范式(书11图),是工具;社会功能发挥(是目的和焦点);生命周期理论,人发展的几个普遍阶段;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3个)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A包括非正式(自然)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B正式的资源系统:群团组织如单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社会性资源如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2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人在资源中的互动、人与资源系统互动、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3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如新旧体制转换(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5个):1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助人关系的建立是一种过程,改变是主动自发过程;2运用综合方法(综合的理论取向);23工作过程阶段化;4工作任务阶段化;5整合的价值观(三)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2个):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安排;2助人过程可能螺旋式上升的,不是直线。须回顾,及时发现问题变化。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参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四)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1改变媒介系统——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在问题——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不同专长助人者组成的系统,社工是系统中主要的改变媒介;2服务对象系统——社会服务的对象和直接受益人,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有4种:主动求助、别人介绍、机构转介、司法机构要求;3目标系统——为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4行动系统——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二、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一)接案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了解求助过程、初步评估对象问题、建立专业关系、决定是否服务、订立初步合约。按案的重要性:澄清双方期望和义务、激励对象、促进和诱导改变、影响后续工作关系、影响今后的互动。接案阶段主要任务:4个A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转介、接触;B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和非自愿;C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D使潜在的服务对象成为现有;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7个):步骤:准备、面谈、收集资料和记录A为面谈备好资料及订提纲:B面谈(交换意见、建立专业关系);面谈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包括事实性和治疗性)、倾听(关注)C收集资料——个人资料、身体情况、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方法:询问、查档案记录、家访3D初步预估——确认对象问题并最终达成协议,确定问题的轻重次序。(不符的需转介)E建立专业关系——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F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机构缺乏合适有技能人员、不在机构职责范围、其他机构的特权、对象不接受服务、转介(正式和非正式)G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口头、书面):问题初步界定、机构和社工可提供的服务、相互期望及暂定时间长度;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6个)1双方的期望不一致;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4对象不愿接受帮助;5社会文化因素;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4个):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2了解需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提供服务;3决定解决问题的次序(原则是尊重服务对象意向和先易后难);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二)预估1.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目的5个:1识别问题的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3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廷续的因素;4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任务4个: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对其的影响;2了解服务对象的个人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人格、能力、优势和弱点;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4了解对象的环境系统的状况,从中找出有利和不利于对象改变的因素。预估的特点:1持续性;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3行动取向;4有可识别的步骤;5渗透了专业判断;6有局限;预估原则5个:1个别化;2合作;3避免片面;4避免简单归因;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2.预估的基本步骤4个:A收集资料(个人相关资料、家庭工作等环境资料、对象与环境交互作用);收集资料方法: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2咨询;3观察;4家访;5利用已有资料;B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方法:排列次序、发现、识别、对对象问题需要作解释);C认定问题:描述问题与需要、问题发生的原因、对象的处境及社会系统、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服务对象系统发展阶段、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D撰写预估报告(包括资料事实和专业判断)。3.预估的主要方法4个:4A社会历史报告法(表列对象系统的资料、需要及问题及发展经过、对象现时的能力限制);B家庭结构图—以图形表示三代人的关系,见例;C社会生态系统图,见例;D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评估表,见社会支持网络表和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评估图,书59页(三)计划1.服务计划的构成6个:1目的和目标(目的——总体要达到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目标的分类——书54);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3介入策略;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2.制定服务计划的原则5个: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3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4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5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3.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3个:1设定目的和目标;2构建行动计划;3签订服务协议。4.服务协议的形式:书面和口头5.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及技巧:过程:会谈协议—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协议介入目的和目标—协议介入策略和行动;签订协议的技巧: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与服务对象分享对问题的看法—描述为之工作的问题—确定目的和目标,并说明行动的具体策略—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四)介入1.介入的特点4个:1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2.介入的分类:直接和间接3.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2个别化;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5瞄准服务目标;6考虑经济效益;4.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5个: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2进行危机介入;3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4调解行动;5运用影响力。5.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5个:1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3制订计划创新资源;4改变环境;5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五)评估1.评估的目的4个:1社会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52.评估的作用4个: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2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3巩固改变成果;4社会问责(服务对象、社会和专业)3.评估的类型: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两类—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四种):1基线测量法——适用于对象行为、思想、感觉(见书91页)坐标图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五个等级尺度:没有进展、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实现、全部实现;0-4分,将每项任务的得分加在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3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目标核对表、个人目标尺度测量(书92页)4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六)结案1.结案的类型4种:目标实现、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2.结案的任务4个:1总结工作;2巩固已有改变;3解除工作关系;4做好结案结录。3.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正面反应;负面反应——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处理方法:一起讨论对结案的准备、提前让对象知道结案时间、逐渐减少接触、估计可能破坏成果的因素、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三、儿童社会工作——儿童(0-14岁)(一)儿童的需要及问题儿童需要6个:1生存需要;2爱的需要;3学习需要;4游戏需要;5社会化需要;6被保护需要;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和资源:1婴儿期0-1岁:避免疾病保障生命安全,主要是生理层面;资源来自家庭或抚养主体的物质和照顾及相关公共服务2幼儿期1-5岁:生理发育、分离焦虑、怕黑、怕睡觉,行为及心理偏差——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重要资源是父母和家庭以及社会结构资源。3学龄期6-14岁:学习性问题,行为问题;资源包括自身的生理、心理资源和社会结构性资源(家庭、社区环境、学校系统、同辈群体)(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4个:1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要立足现实,并注重社会发展;2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的基础之上;3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4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6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儿童生物学:进化论、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遗传学说;2儿童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发展心理学、心理社会发展论(八阶段)、行为或学习理论;3儿童教育学:陶行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4儿童社会学:自我发展理论、认知理论;5儿童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理论、场论宏观儿童社会工作8个:1推动立法;2促进养育;3推动教育事业;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环境;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6开展儿童家庭服务;7增强儿童权益保护;8提供儿童的住处与资讯;微观儿童社会工作4个:对残障、问题及孤、弃、受虐儿童的服务1支持性:提高儿童所处环境的功能;如离婚、分居的家庭冲突、亲子关系问题2保护性:介入处部监督或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忽视和剥削;如失学、家庭暴力、儿童处于危险性环境;3补充性:专业介入,对儿童境遇中的某些薄弱或缺失环节,给以适当地增强。如“留守儿童”问题4替代性: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对儿童进行保护。如对极度危险家庭监护权的剥夺,流浪儿童的救助等。养育服务:儿童福利院安置(院内救助、机构养护)、家庭寄养、收养服务(四)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3个:1儿童辅导;2儿童小组(如亲子平行小组);3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四、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按个体发展性需要9个: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性别角色期望;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本文标题:(浓缩整理资料)中级社工师实务综合能力政策法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