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质灾害外文系08(3)刘俭020801079地质灾害的概念:陆地环境异常激烈的变化,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2.火山•3.海啸——成因,历史记录,规模概念成因规模分布危害概念分布外形及地形益处及危害震级烈度地震概念: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震的成因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地震的成因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地震的规模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级–里氏地震规模•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32x32)倍。•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烈度–麦加利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应用于十度的罗西福瑞震级,由意大利火山学家麦加利在1883年及1902年修订。后来多次被多位地理学家、地震学家和物理学家修订,成为今天的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麦加利地震烈度”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无感)至12度(全面破坏),5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视乎该地点与震中的距离,震源的深度,震源与该地点之间和该地点本身的土壤结构,以及造成地震的断层运动种类等因素而决定。环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纽西兰、印尼、菲律宾、台湾、日本、阿留申群岛、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西海岸。世界上八成浅层地震、九成中层地震、及几乎所有深层地震在此发生。欧亚地震帶,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緬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环地中海地区。中洋脊地震帶,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洋与北极海的中洋脊,不过这个地震帶地震频率不高。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危害•直接灾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次生灾害: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关于地震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中国古代泰山大地震公元前1762年,夏桀王摄政时期,青州岱山(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连续7年发生地震。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在同一地区连续时间最长久的地震。•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1556年的关中平原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陕西关中平原(今陕西华县)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一次大地震,死亡人数逾83万之众。•世界上地震级别最高、波及范围最广的大地震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屿近海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地震最高级别为9.0级),为世界上记录地震级别最高且波及范围最广泛的大地震。地震引发印度洋大范围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的7个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世界上登记财产损失最大的一次大地震日本关东大地震28亿美元1923年9月1日,国际标准时间2时58分36秒,日本本州关东地区发生8.2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25度,东经139.5度。震源深度8.2公里。东京神奈川、千叶、琦玉、赖冈、山梨、茨城1府6县发生火灾,海啸浪高8.1米,死99331人,伤103733人,失踪43476人,财产损失达28亿美元(估计约合现在价值的2800亿美元以上)。9月2日,在原地区复发了7.7级大地震。火山火山概念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火山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又称火环):从南美洲东岸,滨太平洋的安地斯山脉开始,经过中美洲、墨西哥、美国西岸、加拿大到阿拉斯加后,沿阿留申群岛及勘察加半岛到太平洋西的花彩列岛,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菲律宾群岛,接着连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迄新西兰。本火山带之火山数目约占全世界之75%,且活动相当频繁。•中洋脊火山: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三大洋的中洋脊,总长度约八万公里,约成W形分布。但中洋脊上火山的分布并不平均,集中于大西洋中洋脊,有60余座。太平洋及印度洋中洋脊的火山相对较少。中洋脊的火山以海底火山为主,也有少部分的火山岛(例:塞舌尔、冰岛)•东非大裂谷火山带: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的地壳运动形成,地质学家预测几百万年后,东非可能会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板块,至今地质活动依然频繁。较著名的例子有:肯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尼拉贡戈火山等•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西从比利牛斯山始,迄喜马拉雅山,全长约十万公里,但分布不均。欧洲部分多分布于意大利,例如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等。爱琴海上的多个岛屿也是火山岛,其中圣托里尼岛在史前发生过大爆发。中段几乎无火山。亚洲部分,在印澳板块及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分布著若干火山群。火山的外形及地形•复式火山(成层火山),其外观多为优美、对称的锥形。它们是由无数熔岩流不断堆积形成的。此种火山的熔岩黏滞性较高,通常为安山岩质。因其优美对称的外型,多成为观光胜地。许多著名的山都属此类,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台湾的七星山、菲律宾的马荣火山、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Stromboli火山等。•盾状火山具有宽广缓和的斜坡,整体看来就像是一个盾牌。此种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浆构成,流动性高,故能够分布在很大的区域,才能形成宽广的山形。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岛,这个群岛的每个岛屿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状火山。复式火山盾状火山•火山渣锥是指由火成岩屑或火山渣(火山的喷出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而成的山丘。大多数的火山渣锥都很耐侵蚀,因为落到锥上的降雨渗入到高渗水性的火山渣里,较少对它们的表面进行侵蚀作用。由于火山碎屑物胶结松散,故无法形成较高的堆积,通常都小于500米。•火山穹丘(熔岩穹丘),常见于火山口内或火山的侧翼,是一种圆顶状的突起,看起来类似某些植物的球根。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于其黏度太高,不能从火山口远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却凝固。火山穹丘会成长,这是由于地底岩浆库的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岩浆,导致部分岩浆挤入穹丘下方。如果成长中的穹丘是位于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长有可能导致重心的不稳定,最后导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火山穹丘益处•火山的益处举凡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火山土壤,都带给人们相当多的益处。•火山作用对我们并非完全有害无益。例如岩浆只要能留在地表下,就是很好的地热来源。火山附近常有温泉或热泉,这就是因为岩浆散发出的热度使地下水变热而形成的。这种热源我们称为地热,规模大的可形成“地热田”。•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我们制造陆地。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海水所覆盖,海底火山经年累月不断地冒出岩浆,冷凝成岩石,如此长期堆积,直到有一天岩石高出水面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与冰岛就是这么形成的,至今,岛上还有活动火山不时喷出岩浆。•此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火山灰云层会在爆发后一段时间内影响该区阻挡太阳光,该区的平均温度亦因此下降,科学家认为火山爆发是地球天然的气候调整机制。危害•火山泥流堆积如土石流,不仅能淹没广大的区域,同时也能冲垮任何建物,如一九八五年哥伦比亚NevadodelRuiz火山和皮纳吐坡火山的喷发,前者因喷发所引起的火山泥流,把整个河谷和城镇淹没,造成近二千五百人死亡;后者则是火山喷发后,所堆积的未固结火山灰受到豪雨的冲刷侵蚀,引发了火山泥流堆积,雎事前有所防患,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仍然淹没及冲毁广大区域,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火山喷发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火山作用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不仅造成人类财产的损失,更会危及人类与大自然动、植物的生命;如西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覆盖了邻近的庞贝城,导致庞贝城不到一分钟在历史上绝迹。到17世纪庞贝城才被世人发现,而且城中居民的尸体大部份也是保存得很完整。又如西元1991年的日本云仙火山的爆发,造成数千名居民无家可归,以及夺走了35条人命;皮纳吐坡火山的爆发,使得美国不得不放弃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等;1902年,马丁尼克的培雷山火山爆发,使得这个法国的殖民地,一度无法回复之前的繁荣。海啸海啸概念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啸的成因历史记录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6、7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最近造成较大规模的海啸有:•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芮氏9级海底地震。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家,造成30余万人丧生。准确死亡数字已无法统计。参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1998年7月两个7.0级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1992年9月尼加拉瓜发生海啸。•1883年8月25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使约36,000人死亡。啸源位置日期浪高(米)死亡人数加拿大温哥华岛1700.1.26//葡萄牙1755.11.11660000琉球群岛1771.4.248511941巽他海峡1883.8.263536000日本三岛18963027122阿留申群岛1946.4.132165智利1960.5.22251260阿拉斯加1964.3.2732/西里波斯海1976.8.16305000苏门答腊2004.12.26/30万规模说明4波高超过30米,被害区域达到沿岸500公里以上者3波高超过10~20米,被害区域达到沿岸400公里以上者2波高4~6米程度,可使部分房屋流失、人畜溺死者1波高2米左右,损坏海滨的房屋、带走船舶的程度0波高1米左右,可能造成小灾害者-1波高50厘米以下,通常无灾害者海啸的规模谢谢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3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