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二节视觉第三节听觉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第五节社会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一、感觉的一般概念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二、感觉的生理机制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受性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概述(二)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二)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Weber'slaw)。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二节视觉人类视觉剌激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visiblelight).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一、视觉刺激第二节视觉(一)视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二、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二节视觉(二)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如红色、绿色,它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在产生白、灰、黑系列的混合光中,由于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波长,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称它们为无彩色或中和色。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也就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当其亮度减弱时,表现出一系列灰色,最终达到全部黑暗时,视觉消失。二、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二节视觉(一)眼睛1.眼睛的构造三、视觉的机制第二节视觉(一)眼睛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光的刺激作用下,它们通过所含化学物质的变化传递着视觉信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仅形状不同,它们的功能和在网膜上的位置分布也不相同。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则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因此在光亮条件下,锥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在人类视觉中最为活跃,而在光线微弱时就不起作用了。视觉适应的产生正是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的结果三、视觉的机制第二节视觉(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红、绿、蓝)2.拮抗理论为了解释颜色对比现象,黑林提出颜色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他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三、视觉的机制第三节听觉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动,这就是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昕觉。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昕觉的。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度,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一、听觉剌激第三节听觉(一)声音的属性人们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称分贝,缩写为db。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常人昕觉的音高范围很广,可以由最低20赫兹昕到20000赫兹。日常所说的长波指频率低的声音,短波指频率高的声音。由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大多数声音是许多频率与振幅的混合物。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表演同一个曲调,听起来各不相同。二、基本的听觉现象第三节听觉(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二、基本的听觉现象第三节听觉(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混合音(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拍音(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二、基本的听觉现象第三节听觉(一)听觉与耳三、听觉的机制第三节听觉(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2.频率匹配学说三、听觉的机制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昕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又可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社会知觉是关于个体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二、知觉的特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1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培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similarity):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3)连续性(continuity):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4)封闭性(closure):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2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里,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background)。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在背景之上。背景:轮廓模糊,对你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通常很明显,但有时也并不清楚。双关图形是最好的示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的面孔或一个花瓶,两者可以反复变动,但你不可能同时把两者都当作知觉对象,看到两者都同时存在。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3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调节与幅合)。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二)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眼前物体运动会引起它的视像在网膜上位置移动,但是单独靠网像的位置移动不足以解释运动知觉。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环境中活动时,不仅网膜上的视觉流水般不断地移动位置,同时还伴随有前庭与触觉发生。例如,你在加速行驶的车上有时会感觉到有一个来自背后的压觉,同时头部向后微倾。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三)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指按时间顺序把不同的活动区分开;(2)对时间的确认:如知道今天是2001年7月25日,现在是早晨7点;(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如知道这个约会已经进行了1小时;(4)对时间的预测:如知道3天后要参加高考。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社会性信息:由人的实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3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