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贵州省情教程 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贵州省情之第三章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有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推进中,贵州各族人民长期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衍生息和劳动。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社会环境第一节人口发展与多民族共同繁荣1第二节贵州民族的主要特点2第三节民族自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3人口发展与多民族共同繁荣第一节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与多民族社会环境的形成贵州古老民族濮百越仡佬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布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叟彝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迁徙活动而形成的。相传苗族的先民是“九黎”“三苗”,因为在与华夏部落的战争中失败,所以被迫向西迁徙,大约在秦汉之际,已在今湘西、铜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地区居住,称“五溪蛮”,是贵州比较古老的民族之一。贵州另一古老民族——苗族春秋末年秦统一中国西汉时期近现代元明至清隋唐以后中原地区人口开始进入贵州戍五岭,与越杂处汉族“豪民”举家迁入,又“罪人”“谪民”从事屯垦。大量人口进入贵州,民族成分增多。贵州推行屯田制,大批人口迁入贵州并成为世居民族。贵州地区成了“发配充军”地之一。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与多民族社会环境的形成从春秋末年到元代以前的多次人口迁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族人口,因此,汉族也是贵州的古老民族之一。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狭义上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大片区域。广义上说,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都是中原。一、当代人口发展与民族构成贵州解放后人口快速增长期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男女比详细记录1949-2011年,全省户籍人口由1416.4万增长到4238.44万,增长2.99倍。从贵州解放到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省人口由1416.5万增加到1503.7万。全省总人口增加到2855.29万。全省人口总数3474.65万人。男性人口1795.15万人,女性人口为1679.5万人,男女性别比51.66:48.341949-2011年贵州人口增长曲线图贵州民族的主要特点第二节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瑶族畲族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1回族本节内容主要从回族在贵州的生活区域、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讲起。回族散居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区、普定县,六盘水市盘县。在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回族人口为17.8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48%。人口分布及相关简介回族回族明星(部分)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回族宗教信仰回族歌曲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回族服饰特点回族饮食习惯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在水产中只食鱼、虾。回族婚俗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回族丧葬习俗一、停尸二、善面三、备殓四、净身五、殡礼六、下葬七、纪念亡人回族三大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圣纪节宰牲节古尔邦节2苗族本节内容主要从苗族在贵州的生活区域、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讲起。苗族简介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各县,毕节市、铜仁市各县,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苗族人口为4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苗族明星(部分)祭祀歌苗族飞歌游方歌叙事歌风俗歌苗族歌曲苗族“游方”苗族婚俗苗族语言文字苗族服饰、头饰苗族服饰有100多种。其中黔东南苗族妇女多穿百褶裙,长短不一。苗族刺绣蜡染相关图案选材: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旋涡、山川星辰等。苗族乐器苗族乐器最著名的是芦笙,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锣、包包锣、大擦、小擦、木叶等。苗族舞蹈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l铃铛舞、板凳舞、铜鼓舞等苗族信仰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无酒不成礼”已是他们遵守的礼仪,酒是待客议事、婚丧嫁娶、起房建屋、逢年过节的必备品。苗族节日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苗年吃新节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icingelitseddoeiusmodtemporincididuntutlaboreetdoloremagnaaliquaUtenimadminimveniamquisnostrudexercitationullamcolaborisnisiutaliquipexeacommodoconsequatDuisauteiruredolorinreprehenderitinvoluptate.龙舟节Loremipsumdolorametconsecteturadipisicingelitseddoeiusmodtemporincididuntutlaboreetdoloreipsumdoloramet.岩洞葬悬棺葬苗族葬俗苗族历史上有过悬棺葬和岩洞葬3彝族本节内容主要从彝族在贵州的生活区域、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讲起。彝族简介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各县,六盘水市各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彝族人口为84.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9%。彝族明星(部分)彝族语言文字彝族服饰、头饰彝族民间工艺——服饰工艺做花工艺、挑花工艺、贴花工艺、穿花工艺、锁花工艺、盘花工艺、补花工艺、刺绣工艺、彩绘工艺等彝族用餐礼仪用餐礼仪: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有相应的待客之道。酒文化:在彝族节庆中和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酒便是宴”肉文化:坨坨肉、烤小猪、射地(冻肉)、彝族的辣仔鸡、彝族风味血大肠等。素菜文化:彝族素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素菜多水煮或做成酸菜吃,很少有炒的。抢婚:泼水花腰带—爱情的信物“新娘子饿食饿水”——虎妻”彝族婚俗丧事歌婚事歌霎叉曲谷彝族民歌叙事歌毕摩歌儿歌彝族乐器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彝族舞蹈1、婚礼期间表演的“阿妹凯”(姐妹歌舞)2、丧礼期间表演的“肯合贝”(铃铛舞或跳脚)3、反映生产劳动的“撒荞舞”“栽小麦”4、儿童舞“阿西里西”;节日舞“钻龙门”彝族信仰彝族宗教形态还处于原始宗教的较高级阶段,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宗教的主持者有苏里和毕摩两种,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祭祀和巫术等方面。撮泰吉彝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彝族节日火把节彝族年密枝节彝族丧葬五大形式1.陶器葬2.树葬3.火葬4.土葬5.水葬天葬岩葬
本文标题:贵州省情教程 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5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