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有嘉木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1.雷敩《雷公炮炙论》——修事;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2.“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3.【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4.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5.【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6.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研究炮制原理及理论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质量标准7.中药炮制的起源: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四条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8.中药炮制的发展: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四时期)②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记载:“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用也。”、“药有酸咸甘苦心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处,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生熟异用学说。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将“㕮咀”改为切制。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金元、明时期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是该书的方剂之一。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实际上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设“修治”专目,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㬠、曝、露。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养阴派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它指出:“药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9.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②《全国中药炮制规范》③各省、市、自治区炮制规范南有嘉木2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中医用药两大特点:炮制、配伍。五味五脏五行酸肝木苦心火甘脾土辛肺金咸肾水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胃喜润恶燥,喜凉恶热,胃主受纳。2.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明代《医学入门》叙述栀子不同部位功效云“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清代《本草便读》云“炒焦入血,炒黑则能清血分郁热。”清代《本经逢原》叙述香附云“入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宋代《太平圣惠方》载:“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明代《本草蒙筌》载:“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清代《修事指南》载:“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1)净制与临床疗效①药材中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有毒药物。②非药用部分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③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根具有敛汗作用。(2)切制与临床疗效①提高煎药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②煎煮过程中会出现易溶、难溶、先溶、后溶等问题,通过切制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③有利于饮片干燥,防止发霉变质,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部分。(3)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①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有香气,并且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内部,提高煎出效果。②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③人发通常不入药,但煅炭后得到的血余炭为有效的止血药。④生地加热蒸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明显的变化。⑤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毒性降低。(4)辅料制与临床疗效①酒炙:升提而制寒,活血通络②醋炙:引药入肝,疏肝止痛③盐炙:引药下行,补肝肾④姜炙:温中止呕,化痰止呕⑤蜜炙:止咳平喘,补脾益气⑥吴茱萸制: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偏胜之害(左金丸)3.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1)提高方剂疗效①增加方剂中药物的作用痛泻药方(土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生防风)——主治肝旺脾虚的腹痛泄泻。②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通过净制工序来解决,除去非药用部位。③增强对药用部位的作用缩泉丸(盐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肾缩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能顾脾。南有嘉木3④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麻黄麻黄汤生用,去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越婢汤生用,不去节利水消肿三拗汤不去节宣肺平喘表证不明显蜜炙麻黄止咳平喘老人小儿蜜炙麻黄绒柴胡小柴胡汤生用,量大和解退热补中益气汤生用,量小柴胡疏肝散醋炙柴胡疏肝止痛(2)消减方剂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①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干姜四逆汤生品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小青龙汤生品温肺化饮、温中燥湿生化汤炮姜温中止痛,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②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3)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4)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4.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①全面掌握各种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当归: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补血活血血虚而大便实者——生品补血和润肠血虚而兼瘀滞者——酒当归活血血虚而又脾虚便溏者——土炒当归不滑肠荆芥:无汗——生荆芥,有汗——炒荆芥,止血——荆芥炭知母:泻实火,清肺、胃之热——生用,清虚热,泻相火——盐炙品②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5.炮制对制剂的影响(1)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2)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求(外观:形态、色泽、气味、质地等)(3)炮制对制剂的影响:①净制去杂,提高成药质量②切制饮片,便于煎煮提取,炮制易于粉碎③炮制提高制剂的疗效④炮制去除或降低毒性,保证成药制剂的安全第三章中药炮制的基础理论1.炮制适度理论:陈嘉谟《本草蒙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炒炭存性”。2.炮制药性理论(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在相反为制的原则下,通过加入辅料或者采取一定的炮制方法,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也称“反制”。如姜汁制栀子。②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属“从制法”即“相资为制”。一种情况是药性本偏,但用于实证或重证仍嫌弃药力不足,通过炮制进一步增强药力。如胆汁制黄连。另一种情况是药性较缓和,临床嫌其药效不强,取效太慢,通过炮制增强药性,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如酒当归。南有嘉木4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性温热、味辛甘者升浮↑;性寒凉、味苦咸者沉降↓。明代《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醋制——肝;盐制——肾;蜜制——脾、肺;姜制——肺、胃;酒制——心、肺(4)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主要途径: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3.辅料作用理论(陈嘉谟《本草蒙筌》)①酒制升提②姜制发散③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④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⑤米泔制去燥性和中⑥乳汁滋润回枯,助生阴血⑦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⑧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⑨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⑩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4.生熟异用理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开创生熟异用学说。主要内容:生泻熟补、生峻熟缓、生毒熟减、生行熟止、生升熟降等。5.炭药止血理论:元·葛可久《十药神书》首次明确提出炒炭止血的炮制理论。6.制药原则:徐灵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1)治则①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如吴茱萸制黄连,盐制益智仁,胆汁制天南星。②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如蜜炙百合,盐炙知母,酒制仙灵脾,酒制仙茅。③相畏为制: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理论,通过采用药性互相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白矾制天南星,甘草、皂角、黑大豆制川乌,童便、豆腐、甘草制马钱子。④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减弱被炮制药物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减缓毒副作用。如麸炒苍术,醋制甘遂、狼毒、大戟。(2)治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南有嘉木5第四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1.中药炮制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毒性: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川乌、草乌);毒性蛋白质(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副作用:麻黄煮沸去上沫,干漆炒或煅,麸炒苍术除挥发油缓和燥性,去油制霜。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③增强药物疗效逢子必炒:种子类药材外有硬壳,疏水性强,在煎煮过程中影响溶媒的浸润和渗透,造成药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经加热炒制后种皮破裂,质地变疏松,有利于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有利于成分的解吸与溶出。④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酒制升提;生莱菔子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经,盐制入肾经。⑥便于调剂和制剂: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加热后使其质地酥脆,便于粉碎。⑦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除去非药用部位;干燥;杀死虫卵;杀酶保苷(黄芩、苦杏仁);灭菌等。⑧矫味矫臭,利于服用:动物类药材(地龙、乌梢蛇、紫河车、僵蚕等),树脂类药材(乳香、没药)。⑨产生新的药物,扩大了药用品种:发芽(麦芽);制霜(西瓜霜);发酵(红曲);干馏(蛋黄油)。2.炮制对药用成分的影响(一)生物碱类(1)加热炮制:各种生物碱的耐热性不同,大多对高温不稳定,可产生分解、氧化等变化。①对于生物碱为毒性成分的中药,可利用加热炮制达到解毒的作用,如乌头;②对于生物碱为有效成分且遇热活性降低的中药,宜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2)辅料制: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形成盐)。故常用酒、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疗效。如酒黄连、醋延胡索。(3)溶解性:大多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生物碱如亲水性生物碱可溶于水,应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如小檗碱等季铵型生物碱和槟榔碱等小分子生物碱。(4)净制: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可有不同。如麻黄茎升高血压,麻黄根降低血压。(二)苷类(1)溶解性:苷的溶解性能常无明显的规律,一般易溶于水或乙醇。应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如黄芪、甘草、大黄、秦皮。(2)辅料制:不同炮制方法和辅料对苷类的影响不同。反制引之以酒引以咸寒酒制蜜制姜制醋制盐制以热制寒以寒制热从制从制阳阴温热寒凉辛甘淡苦酸咸沉降升浮寒者益寒热者益热胆汁制黄连酒制仙茅中药南有嘉木6①酒提高含苷类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②醋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3)加热炮制:植物细胞中往往含有相应苷类成分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酶解苷类成分,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晒等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杀酶保苷”。如槐花、苦杏仁、黄芩。(三)挥发
本文标题:中药炮制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7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