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申论一点通》——【复习方法】据以往考试经验,申论的精心准备,将在短时间内实现考分的跨越式突破。而申论的复习效果好坏则体现在三个方面:掌握的热点是否全面;复习的进度是否高效;应用的素材是否具有代表性。因此,在申论复习中需要注意“三忌”:忌无计划的盲目复习(导致不全面);忌类似内容的重复接触(导致低效率);忌照搬照抄的全文背诵(导致得低分)。《申论一点通》覆盖了申论考试的38个热点,在准确归纳申论标准表述的基础上,根据时政热点事件、最新政策方针对申论标准表述进行动态的更新和完善,最大限度帮助考生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在申论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平常多关注时事,了解政策走向,积累申论素材。这对于一些想考高分的考生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有时间建议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却对于素材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果考生平常时间不多,可以考前花一些时间浏览本站的时政资料,特别是每月的时事政治资料与试题及答案,以此掌握时政热点。2.考前阅读38篇标准表述(以下简称“表述”),理解背诵“表述”要点。考前需要安排出时间对《申论一点通》的38篇“表述”进行复习,特别是对策方面的要点要牢牢掌握。建议每天不要看太多,3篇足矣,但来日要对前一天的内容进行复习,这样两周时间就可复习完毕,对申论热点也就心中有数了。3.考试中将相关专题“表述”与题目的要求、给定的资料相结合,汇聚思路,撰写申论。考试中首先要看清题目讲的是什么方面问题,如果你对“表述”有认真的阅读,你应该能够迅速抓住考点,但切不要原原本本按照“表述”的内容默写申论,一定要遵循题目的要求,结合题中给定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相关“表述”要点,从而撰写申论,这种文风才体现自身能力,才能使面对千篇一律试卷的考官眼前一亮。第1篇、《申论一点通》:“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策背景: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俗话说出了这样的为官为政之道:做官就要做出政绩来。当今社会,在各条战线,我们党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涌现出了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宋鱼水这样的优秀典型。他们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对政绩的根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党的领导理念和执政理念的实践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谁谋求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由谁评价政绩,是政绩观的基本问题。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为民,是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和灵魂。不符合“正确的政绩观”的表象:在理解正确的政绩观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干部,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二、重表轻里。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不够重视。三、重虚轻实。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而靠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四、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五、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六、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八、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由于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虚名招致实祸,误党又误国。虚假的政绩妨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造成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大量浪费。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虚假政绩,必然会诱发干部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以下从干部自身角度和制度保证角度两个方面来阐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部自身应提高认识,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应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俗话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官一任,想干出一番可知可感、可圈可点的政绩,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味地想着自己出风头、争彩头,风光体面,就不是创造政绩而是“做秀”了。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解决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劳动就业、征地拆迁以及教育、医疗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实际成效创政绩。二、应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摒弃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观念,树立全局协调发展的观念;摒弃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索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应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事实表明,贪图安逸、养尊处优创不了佳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出不了实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成不了真绩。唯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科学把握本地区本单位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贯彻。少一些浮夸攀比,少一些迎来送往,多深入些实际,多体察些民情,真正思考和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入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同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同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该科学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一、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树立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其次,要完善考评内容。要从单纯地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最后,还要探索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与手段。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为人民创造突出政绩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创造突出政绩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对无所作为、政绩不足的干部,要予以戒勉,不能提拔重用;对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热衷“政绩工程”的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三、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四、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敢于而且能够不顾百姓死活,大搞各种贻害无穷的政绩工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而我们目前的政绩评价和干部选拔体制,往往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在少数人中选拔少数人”。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起来,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五、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现在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全能政府下的一种设计。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过多,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同时并存,反映到政绩考核方面,考核指标就非常庞杂。事实上,如果政府把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社会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将会更加协调。“正确的政绩观”名言佳句:1.当今的官场,盲从现象屡见不鲜。领导说了一个观点,其下属不管是否正确,马上附和。即使说得不正确,也照样鹦鹉学舌;领导做了一件事,其下属不管是否得当,立刻照搬照抄。就算是错的事情,也照做不误。生活中的盲从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官场中的盲从却是值得注意的。拉丁美洲谚语说:“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肯思考的人是懒汉,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古人认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不善于质疑,只是一味地相信,“凡是书本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详情可点击申论范文《官场“盲从现象”症结》第2篇、《申论一点通》:“推进依法行政”“推进依法行政”政策背景: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后,应当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是党在夺取政权与执政时期的最大区别。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同时也要求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重要意义:一、推进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必须运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对各类市场主体,要依法管理、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二、推进依法行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已进入攻坚阶段,引发利益冲突的风险增大。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推进依法行政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各方面的改革必须协调推进。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设法治政府,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推进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推进依法行政”的对策:一、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依法行政首先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首先要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在经济体制方面,完善财税、环保、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就
本文标题:申论一点通38篇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8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