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值得学习:26个心理学中的效应
值得学习:26个心理学中的效应1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2迟延满足效应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3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4安泰效应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5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6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7、半途效应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8、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9、贝勃规律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10、比马龙效应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11、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以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12、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k月薪的人增加1k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6k月薪增加1k大的,可能和6k月薪的人增加2k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k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2k,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k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k,第三次需要3k......,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it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13、边际效益递减效应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part2,然后是bpart2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14、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15、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
本文标题:值得学习:26个心理学中的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0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