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清末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第一节清政府实行新政一、清政府施行新政的背景(一)什么是新政?1、时间:1901年--1911年2、主导者:清政府3、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新政是在1901-1911年间由清政府发动的,旨在维护延续清王朝统治的一场变革。(二)背景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刀俎之肉。”《朝日新闻》至清末,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控制了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而中国的铁矿生产则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法国滇越铁路日本南满铁路、新奉铁路、吉长铁路俄国中东铁路、正太铁路英国沪宁铁路比利时汴洛铁路(2)日俄战争--爆发在中国领土上的帝国主义争夺战1904年2月6日--1905年1905年9月《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势力推到东北北部,日本势力侵入东北南部。(3)英国入侵西藏1903—1904年两次入侵西藏;1904年8月,英军攻占拉萨,逼签《拉萨条约》1906年,《续订藏印条约》〔开放江孜、噶大克为商埠;清廷保证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人不准租买西藏土地,不准干涉西藏一切事宜,不准派员入藏,不准享受铁路、电线、矿产等各项权益。但同时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割占西藏的阴谋没有得逞。〕2、清政府内有利于变革的条件逐渐增强(1)朝野上下态度的转变。(2)顽固保守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影响力急剧削弱。(3)慈禧太后态度转变,接受变法主张。a、内疚变革b、延续清王朝的统治变革c、维护个人权力变革二、变革的启动1、新政上谕的颁布:1901年1月29日2、设立督办政务处:1901年4月21日奕劻、荣禄、李鸿章等为督办大臣,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遥为参与。3、张之洞、刘坤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规划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框架。三、变革的主要内容(1901-1905)1、行政制度改革--调整机构、整顿吏治。a、总理衙门改外务部;b、设立商部(1903)、巡警部(1905)、学部(1905);c、裁撤重复闲散衙门;d、整顿吏治、裁汰胥吏、停止捐纳买官;e、允许满汉通婚,令旗人自食其力。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建立新军制、设立练兵处、废除武举、派遣留学生学习军事、筹建武备学堂3、经济方面的改革(1)1903年7月,清廷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2)制定商律;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法。(3)劝设商会、奖励实业4、文教方面的改革(1)废除科举制度(2)奖励出国留学(3)改革书院制度、广设学堂。(4)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5)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5、司法改革--修订法律四、评价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的实践的深入;培养了一批新知识分子群体。其内容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以及在贯彻执行的力度上都大大超过了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政治改革滞后,未能使国家摆脱内外困境。第二节清廷的政治改革——预备立宪一、政治改革的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拒俄运动1903抵制美货运动1905—1906收回利权运动1903-1911③清末新政的成果。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1)立宪派的形成张謇郑孝胥(2)康梁等维新派(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3、日俄战争的刺激(1)日胜俄败的结局向国人昭示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势,增强了立宪派追求君主立宪体制的信心和决心。(2)立宪派加强了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宣传与鼓动;(3)统治阶级内部赞同立宪的人也在逐渐增多。4、清廷官员的奏请5、国内局势继续恶化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及其举措1、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5年12月——1906年8月载泽、戴鸿慈、李盛铎、端方和尚其亨2、预备立宪的宣布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预备立宪的步骤:是先从官制改革入手,预备立宪的时间:到时再说3、清廷的官制改革:1906留:内阁与军机处并存,不设责任内阁。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内务府等均照旧制。外务部、吏部、学部仍照旧制。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内务府等均照旧制。改并: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礼部以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兵部改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刑部改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大理院专管审判,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增: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电报、邮政等事务。4、《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的颁布1908年8月29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等文件5、谘议局、资政院设立1907年7月,清廷宣布筹设资政院:“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管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事项、新订法典及嗣后修改事项(但宪法不在此限),以及其余奉旨交议事项等。具有一定立法权的不完全的立法机构。谘议局是清政府为筹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宣统元年(1909)九月开始在各省陆续成立,为各省采择舆论之所,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职责是议决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税法及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及督抚咨询事项以及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项等等。一个地方政府的言论、咨询机构。通过的议案没有强制力。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1、立宪团体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3、国会请愿运动1909年底—1910年11月评说立宪运动:立宪派的国会请愿活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他们企图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希望清政府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早日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走向民主政治的轨道。(1)宣传了爱国主义、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2)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觉悟。(3)推动了清廷的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4)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四、清廷立宪的失败(一)皇族内阁的建立1911年5月8日,设立新内阁。“皇族内阁”。(二)保路运动及其激化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及借款筑路。保路运动及辛亥革命爆发。第四节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分析一、历史地位1、在经济上,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2、在政治上,政治制度发生了明显变化。3、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4、在思想文化上,引起了众多变化5、在阶级关系上也发生了变化。6、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清末宪政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1、制定宪法,否定了封建的无限君权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有限君权制。2、推翻了封建的集权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立法权——资政院司法权——大理院行政权——责任内阁3、人民主要是资产阶级争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4、制定并实行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二、失败原因1、缺乏一个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的领导核心2、政府腐败透顶3、清政府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措施保守迂缓。4、极端不利的外部环境。驻日公使李盛铎致电张之洞称:“如能请降懿旨,采用西政西律;诏求通达中外人材,以待破格录用;酌改学校教育章程,人心内靖,则强敌外屈,为益尤大。”李鸿章“于十一月间有疏陈情革政”。袁世凯首先致书行在说:“和议将成,赔款甚巨,此后愈贫愈弱,势难自立;如蹈常袭故,直无办法,宜请旨饬内外臣工各陈富强之策,以备采施。”张之洞与刘坤一、盛宣怀联衔会奏要求变法:“于和局大定之后,即行宣示整顿内政切实办法,使各国咸知我有发愤自强之望,力除积弊之心。”开明官僚要求变法顽固守旧势力遭受沉重打击端郡王载漪: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辅国公载澜: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庄亲王载勋:赐令自尽;大学士徐桐:斩监候,因为自尽,清廷将其革职撤销恤典;刚毅:追夺原官、定为斩立决;山西巡抚毓贤:传旨正法。刑部尚书赵舒翘:赐令自尽;礼部尚书启秀,交回正法;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赐令自尽;慈禧的求变意识“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亦无饭吃,吃小米粥。”“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说?”“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1、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岂尽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2、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新政上谕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1884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权位渐崇,而庸碌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往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荣禄病死,奕劻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甲午战后,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督练北洋新建陆军。1898年6月,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旋即内调中枢,授军机大臣,晋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统近畿武卫五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主张保护各国驻京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1903年病死。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早年为清流派代表人物,后期转变为洋务派。中法战争时任用老将冯子材抗法。甲午战后主张变法自强。1898年,张之洞作《劝学篇》反对康梁民权学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群众斗争,并镇压唐才
本文标题:慈禧太后态度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1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