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文学上,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把苏轼的特点发扬光大,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注:元夕(阴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当时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只把杭州作汴州”,满足于偏安一隅,对主战的爱国志士多加排斥和打击。而稼轩是位爱国的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想收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就写了这首《青玉案-元夕》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比喻明月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用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下阙描写的是元宵会中两种人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从,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香鬟玉鬓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乐的一群观灯者,是反衬“那人”的寂寞孤独。•虽然笔墨用得很少,但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远离喧嚣的人,才是作品的主角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就像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而“那人”正是有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自己的写照反衬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志怀高远的孤高品格。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一万多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阙追忆少年旧事,驰骋战场,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投闲置散,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上阙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下阙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把诗人年少时的光辉与当今境遇的凄惨作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的情感。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怜:可惜暗指力主抗金的代潮流不可阻挡使我感到忧愁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个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此外,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用典“望长安”。长安代指汴梁,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里的江水象征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象征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主和派的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2、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是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本文标题:辛弃疾词三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1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