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剩余价值与利润是什么关系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和阶级结构本章重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2、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思考一:剩余价值与利润是什么关系?二一•1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相同。•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思考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对资本家有什么用处?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含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意义: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2、不同部门之间为什么要竞争?不同部门利润不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性。3、本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竞争与不同部门之间竞争有什么不同?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竞争目的争夺超额利润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手段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竞争结果形成新的社会价值,市场价格变化利润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4、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扫清了一切障碍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的平均化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它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5、平均利润的本质和意义本质:全社会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意义: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工人阶级受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1、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2、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3、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商品生产者竞争的结果,即价值规律的作用;(2)个别部门的利润量不等于其剩余价值量,但社会上的总利润量与总剩余价值量是相等的;(3)个别部门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可能背离,但社会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是相等的;(4)价值量的变化影响着生产价格量的变化。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1、含义:是商品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所形成的。它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为什么会分离出来?产业资本家愿意吗?为什么?必要性:产业资本家对流通最头痛,市场分散、消费变化、资本周转放慢;商业资本家熟悉业务、节省费用、增加收入。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职能不同,资本家集团可以分工;商业资本家不熟悉生产业务,产业资本家不熟悉流通领域,分工以后对其都有好处。3、商业资本形成的意义加速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促进社会分工与协作;提高效率,促进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造成虚假需求,增加生产的盲目性。二、商业利润1、商业利润的本质:产业资本家让渡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反映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2、商业利润的实现:通过购销差价实现;3、商业利润的大小:获得平均利润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M`=100%C全部转移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概念:2、分类:A、生产性流通费用增加价值,是通过商品加价实现B、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价值,是通过剩余价值扣除实现,并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商业流通费用是商品在流通中耗费的费用A、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费用,使用价值运动引起的费用。B、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费用3、补偿P`=(180-50)/(900+100+50)=12·38%产业利润P=900×12·38%=111·43商业利润=h(100+50)×12·38%=18·57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出厂价:720C+180V+111·43=1011·43零售价:720C+180V+111·43+18·57=1080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1、商业店员的劳动就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2、商业店员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3、商业店员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转变成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扣除纯粹流通费用,转化成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的含义: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一、借贷资本的形成思考:生息资本包括高利贷资本和借贷资本,这二者有何区别?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来源不同主要来源是储藏的货币,来源更广泛由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贷给小生产者,目的是弥补开支,应付意外之需贷给工商业资本家,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利润。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直接剥削小生产者,间接占有广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共同剥削产业工人2、借贷资本的形成积累中的折旧费闲置的货币形成供给暂时不用的流动资金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购买原材料急需补充货币资本形成需求提前更新固定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3、借贷资本的特点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神秘资本)(G—G`)4、借贷资本运动的目的:企业利润是指职能资本家利用借入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它在数量上是平均利润减去利息的差额。使用这个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利息另一部分是归职能资本家所有的企业利润借贷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执行货币资本职能借贷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获取利息思考:借贷资本产生以后对产业资本家有什么影响?二、利息和利息率1、利息的本质: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式,它的来源是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但借贷资本的运动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作为基础的,实际上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2、获取利息的标准:利息率即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G-G-W…P…W’-G’-G’APm3、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供求习惯、法律和传统因素4、利息率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银行资本:概念:是指银行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职能:充当货币借贷中间人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经营结算业务:2、银行: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3、银行利润概念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发工资后的余额。来源: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中间业务是手续费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四、股份公司1、股份公司的含义: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而创建的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财产组织形式或企业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产生的原因: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催化剂:信用竞争3、股份公司的功能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4、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形式:有限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经营管理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5、股票和股息含义: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性质:要式证券---事项往往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定。永久性证券---一经获得,除非转让,终身拥有有价证券--------有价格,可买卖,但无价值。权利证券------能给所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或损失分类:优先股和普通股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股票市场:买卖股票的场所特点:不返还性流动性风险性股息的本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信用分类: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2、信用的作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法律实现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经济实现地租:是土地使有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二一二、级差地租(一)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优劣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增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三)级差地租的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三级差地租形成土地级别投入资本(元)平均利润(元)产量(千克)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级差超额利润(元)级差地租Ⅰ(元)级差地租Ⅱ(元)全部产品(元)每百千克(元)全部产品(元)每百千克(元)A1002041203012030000B10020512024150303030C10020612020180306060D1002081201524030120120追加11002081201524030120120追加210020512024150303030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关系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区别a.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种方式造成。b.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有效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成为地租,级差地租Ⅰ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联系a.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b.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c.两者
本文标题:剩余价值与利润是什么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4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