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宋明理学危机直接原因:佛、道传播主要原因:社会大动乱,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一、历史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3.唐宋儒学者的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1.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3.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A.仍占绝对统治地位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4.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人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二程思想的主要内容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3、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核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2、“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四书章句集注》•3、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理。•——《大学章句》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格物致知世界本原——理朱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体现于哪些领域?(一)程朱理学①世界观: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二、宋明理学:(三纲五常)②方法论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格物致知”二、宋明理学: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和专制统治贞节牌坊群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②方法论:“格物致知”③伦理观: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一)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首创)、朱熹(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二、宋明理学: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研究B.规格C.人格D.格子6.理学家认为把握“理”的的方法是:A接受经验B学习理论C实践感悟D内心反省二、陆王心学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1、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传习录》2、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陆心学世界观:理是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阳明心学”(二)陆王心学世界观:理是良知,就是本心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7.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白金风气流行B.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C.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同①都是儒学的新发展②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理”或者“心”,属于唯心主义;③影响: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1、同:2、异:世界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方法论:前者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后者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三、认识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2、实质:1、“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学(目的)三、认识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积极:1、消极:3、评价:翻开历史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残忍的童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清人戴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1、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A、禅宗B、理学C、心学D、道学2、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4.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6.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论D唯物思想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8.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把自然、社会和个人贯通起来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课堂小结宋明理学魏晋兴起背景主要流派认识唐宋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世界观方法论儒学家探究实质积极消极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本文标题:宋明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5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