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许可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曾写道:“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通史了。”不止在心理学,对于整个西方社会历史,弗洛伊德也是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梦的解析》一书,曾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之一。他在心理学史至于整个西方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乃是毋庸置疑的。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生平著作主要理论评价应用家族生平1、1856年5月6日生于奥地利,4岁时全家移居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将近80年。2、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学和科学研究课程。3、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因重整旗鼓问题而开始私人营业。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们才最后完婚。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4、1885年从学于沙可。1896除名于医学会。5、从1900年到1910年。在这一段时间内他连续发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三部重要著作,使弗洛伊德的学说逐步地在世界各地的学术界中发生影响。6、1908年与阿德勒、兰德和荣格努力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小组因自身学术观点的冲突和争论而瓦解。兰德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1914年荣格也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7、1909到克拉克大学生讲座受到国际承认。8、1938年不愿离开被纳粹占领的维也纳9、1939年12月23日,死于伦敦。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1年)《性学三论》《少女杜拉的故事》(1905年)《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陷》(1930)主要理论概述意识与无意识本能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力比多理论人格发展与心理性欲一意识与无意识意识,认识自己、环境,注意焦点的心理过程。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意识的一部分,虽然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无意识,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由于社会标准的制约而被压抑的欲望。(如癔病的发作)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无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直接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他与弗洛伊德同期的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对潜意识有一些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看法,例如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阿德勒就觉得潜意识中最核心的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是自卑感与优越感。比较后期的精神分析学者弗罗姆就提出了社会潜意识。使精神分析学更全面。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二本能及其特征生之本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机体本能,包括性爱本能,它们是为数很多,最初互不依赖在较晚期才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每一种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存种族生存的力量。死之本能。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它是受人类死之本能的欲望所驱使。死之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使生命变为死亡。弗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变为指向别人,于是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三人格的结构本我与无意识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击本能,也包括无价值判断,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自我与理智相一致,介于本我和外部世间之间,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超我与良心道德相一致,朝着完全压抑本我的方向发展,使自我实现达到完美的状态。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Ps海明威的冰山原则1932年《午后之死》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冲动中的有限内容表现出来。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四自我防御机制特点:无意识的,具有自欺性质;曲解现实;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非理性的方法。焦虑的种类:客观焦虑、神经病的焦虑、道德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压抑、转移、升华、否认、自居、投射、文饰、倒退、隔离、抵消、补偿、合理化、幽默、反向焦虑的种类客观焦虑,他是对环境中真正危险物的恐惧;神经病的焦虑,它是担忧被本我战胜的恐惧;道德的焦虑,它是违反超我中内化的价值观时体验到的恐惧。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压抑——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因为所有其它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如六合彩和车祸)移置——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如果攻击从原来的目标移置到较为稳妥的或社会允许的目标时,就称为移置的攻击。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自居——是把自己与能增加价值感的某人或某件事相联系。投射——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与他人。反应形成是用夸大相反冲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文饰——是对如果不“这样解释过去”就会引起焦虑的那些行为作“逻辑”解释。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倒退——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Libido理论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Libido”。Libido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由Libido的基本概念开始,弗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生活活动都认为与Libido的性欲有关,所以推断幼儿要求别人向他表示亲善和体贴‧及依偎别人的行为,理解为狭义的“性行为”表现,同时借用希腊神话,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释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男孩会恋母仇父,女孩会恋父仇母。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的发展理论口腔期(0~1.5岁)这一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从快乐原则的引导下,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可以满足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人格的发展理论口欲综合型性格(oral-incorporativecharacter):在口唇阶段的初期(不到八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与舌的吸吮和吞咽活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固结在口唇阶段的成人可能会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这个人还会从事象征着与口唇活动相当的事情。诸如:收集各种东西,当一名好听众(吸收知识时),或者是一位所谓的易受骗者,也就是说,是一个“吞咽”所听到任何东西的人。人格的发展理论口欲施虐狂型性格(oral-Sadisticcharacter),在口唇阶段的晚期(从八个月到一岁左右),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那些如咬和吞嚼等活动。一个被固结在口唇阶段晚期的成人可能会咬指甲,还可能会贪吃。这个人还会从事那些象征着与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荒唐。肛门期(1.5~3岁)肛门阶段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性敏感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他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5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