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七章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律意识2主要内容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3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关于“法”的古体字“灋”、“法”与“律”词义介绍1、“灋”(会意字)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4灋第一部分三点水第二部分“廌”第三部分去意为“平,无凹凸”之意,引申为“公平”“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去触理曲的人,是古代的人们用来判断、明辨是非曲直的一种工具。驱逐,放逐独角兽一望无际平静的大海5从文字记载的层面上,据《说文解字》记载:“法”具有“公平、正义、正直”之义。2.律:《说文解字》记载“律”字之含义为:律,均布也。“律”字具有“整齐、统一、一致”之义。6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二)法律的本质特征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方式。(1)制定: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2)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7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8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规则,这种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内容决定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9(三)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0(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它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它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3.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障。11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是指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诸多的法律规范→多个法律部门→法律体系12(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内涵外延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行政法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及其修正案民商法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个人所得税法》等程序法调整关于诉讼活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注:与程序法相对称,其它5个法律部门又被称为实体法13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14(一)法律制定1.法律制定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2.立法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15(二)法律遵守两方面主体两层含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16(三)法律执行1.法律执行广义上,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执法即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17(四)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18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19(二)人治与法治若要求由法律来统治,即是说要求由神癨和理智来统治;若要求由一个个人来统治,便无异于引狼入室。因为人类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也会让强烈的情感引入歧途。惟法律拥有理智而免除情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20(三)法制与法治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江平思考:什么是“法治”,联系适用场合的不同,说说“法制”与“法治”的区别?21(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1.完善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新型法律文化22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3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4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与义务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即隐含的、或默示的权利与义务;•2.从内容看,权利意味着自己可以作为或不作为,以及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包括自主权、要求权、请求权;义务则意味着应权利人的权利要求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3.从范围看,法律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25(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总量上(或数量)的等值关系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26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一)公民在守法面前一律平等(二)公民在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7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28(一)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区别。(二)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三)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29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五)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四)生态安全法律制度30我能为国家安全做什么?31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有间谍器材的义务(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32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33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34(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大义灭亲的悲剧)讲证据(辛普森案)讲程序(佘祥林案)讲法理(情与法)(视频)35(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36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法律权威的含义与必要性(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37推荐阅读1.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5日
本文标题:47弘扬法治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5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