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筑艺术赏析张义忠邮箱:sjszyz@126.com电话:13839986108引言建筑艺术为五大艺术之首(建筑、音乐、绘画、诗歌、雕塑),它既是大众艺术,又是高雅艺术,既不可避免,又难于读懂,人们对其既熟悉又陌生,如在《体验建筑》(ExperimentingArchitecture)所说:“未经训练的眼睛对许多东西视而不见一样,不经训练的建筑经验只是身体使用,只是个人的,必须的,却未必愉快。”开课的目的在于引导性欣赏,建立建筑艺术观,重在对人的感悟与启迪。科学技术奠定了建筑基础,文化升华着建筑的灵魂。用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成为有新理解并产生强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建筑唤起我们的情绪,建筑师的工作就便是要让这种情绪准确——Adolf·Loos没有象征就没有对话,也就没有艺术。尖拱并非天生就是基督教的,这些是联想,不是意义。现代画家马蒂斯说:“画里头没用的东西都有害”。可以视艺术的秩序为反自然的创造,是人们面对偶然做计划而得的产物。艺术是战胜自然的明证。葛罗莫(GeorgesGromort)在艺术学院里跟学生说:“建筑物设计的好,在里头就不必问路。”除非建筑师存心让你迷路(这种状况较少)。建筑师范艾克(AldoVanEyek)设计安海母展示亭:“基本想法是不希望它透露里面的内容,非要观着非常接近不可。要他砰的一声撞上去,说对不起,问这是啥玩意儿?然后发现……哦……嗨,你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逻辑控制了的惊奇。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人类最早的艺术。建筑艺术美在于空间行为中所领悟的感受。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五大文化之一(印度、希腊、埃及、巴比仑、中国)。人类建筑史——与自然斗争的历史,技术美学重在对人的启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德生静,静而美,美应礼。1.如何鉴赏建筑艺术1.1建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1)建筑概念巢居穴居《韩非子·五蠹du》“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比较:house(住房、议员)building(建筑屋)architecture(建筑)(2)建筑与文化①功能的两重性:物质、精神②文明的标志:建筑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文明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武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说教,以及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伟业丰功,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大江东去,但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亚洲的佛寺及欧洲的教堂,中国的宫殿、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传承着文明、文化: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世界七大奇迹(世界新七大奇迹备选)名单上,大多是建筑附:当选世界新七大奇迹名单及简介③民族精神世界范围、地域民族差异——建筑差异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④文明交流a.秦统一六国,写仿六国宫殿、胡服骑射b.汉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c.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d.唐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入西域e.明郑和下西洋f.清初,汉、藏、满融合1.2建筑艺术的特征(1)形体与空间的艺术:老子的空间论。老子《道德经》: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环境艺术:有机建筑论①金字塔的产生与演变②中国大剧院③河南大学校园建设评析(3)四维空间艺术①光的艺术②时间的艺术③流动的艺术(4)生活艺术①鲁宾之壶②美人靠③仰月千年环④明代家具把手⑤调酒师⑥卖真的老翁(老艺人)庑殿、歇山等屋顶(5)综合艺术——非纯视觉艺术1.3单体与群体的艺术(东西方建筑比较)①间——单体——院——群——城市②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断臂)1.4建筑的价值①历史价值②科学技术价值③美学艺术价值④启迪价值(倒拖法、桥梁施工)1.5欣赏的主客观性(1)比较:look、view(观察、观看、视察)、appreciate(欣赏、评价)appreciator、appreciation(2)欣赏受世界观的支配①礼制、宗教、习俗、风水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②哲学的——辨证唯物主义③审美的——人体美学(希腊)、机械美学(理性美学,柯布西埃)、自然美学(道教)(3)历史观——时代性①生产力状况(决定因素)例:封建社会——农业文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防御的产生与发展,地图上由攀枝花与渡口的更替。②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影响),较强的政策性。社会政策稳定,实力强大,思想活跃。总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1基本构成及型制2.1.1屋顶及其组合丰富多彩(1)屋顶构成特点脊数等级使用范围①庑殿推山②歇山收山③悬山④硬山⑤卷棚⑥攒尖⑦盔顶⑧盝顶⑨单坡⑩囤顶(2)屋顶组合①重檐②十字脊③丁字脊④勾连搭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1.2屋身(1)柱形态①断面:圆、方、八角、束竹②立面:直、收分、梭形(2)艺术处理①收分——强化透视②侧脚——稳定③升起——调整视差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3)柱头①斗拱的作用a.力学作用b.装饰作用c.减振作用d.封建等级e.古建单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②斗拱的变化规律a.大——小b.少——多c.力学——装饰d.素——彩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1.3台基(1)分类:普通台阶、须弥座(2)变化规律①低——高——底②型制的象征:须弥座——须弥山③台阶:辇道或御道变化:上刻云龙海浪④栏杆:抱鼓石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1.4型制(1)单体:殿、堂、厅、轩、馆、楼、榭、阁、塔、亭、阙、门、廊(2)平面形式:方、矩、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扇形、曲尺、工字、山字、田字、卐字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2基本特征2.2.1结构(构架制原则)(1)特点①承重与围护分离,空间安排灵活,墙倒屋不塌②适应性强③材料供应方便(取材、运输、加工、建拆较易)④有利抗震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类型①抬梁式(叠梁式)②穿斗式(立贴式)③井干式④密肋平顶式⑤无梁楼盖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2.2组群(1)母体法:间——单座——庭院——组群庭院:合院(四合、三合、廊院、廊庑、反四合)以此为基本单元,体现简明的组织规律,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提炼基本母体,以创造丰富的空间。(2)轴线组织空间:纵轴、横轴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2.2.3室内装饰及空间变化(1)商周——三国:跪坐——席和床(2)垂足而坐——家具增高,空间加大2.2.4古建筑色彩特征(1)色彩的等级制度。《礼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2)纯色、单色、复色①茅茨土阶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②随制陶、冶炼和纺织业的发展——产生矿物和植物颜料。周代规定:青、赤、黄、白、黑为正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蒲,黑与青谓之拔,五彩谓之秀。(3)晕:北魏在壁画中使用晕,宋晕分三层,明清分二层。总结:中国古建筑达到功能、结构、艺术的高度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及特征(3)序列空间:衬托、对比手法开端:阙、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完成空间的界定(4)自由布局:布达拉宫、园林、南京城市建设总结:中国建筑群恰似一幅手卷画,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3次)明确的功能分区,完善的基础设施,适宜的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1城市建设涉及的内容城市的选址、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火、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讲解。(1)选址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水源问题:人民饮用水、漕运粮食供应线(生命线)、苑囿用水等。(2)城型制:有城与郭的设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几个基本概念:①里坊与闾里②市场,市坊、草市③陪都④宫城——子城、阙城、内城,外城——罗城、城、外城(3)都城规划布局战国流传的技术记录书《考工记》--“择中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管子》--“因势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布局——“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历史上系统书籍较少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科学技术,有关著作很难完整传承下来。·工官、工匠父子、师徒传授与延续。·文化的依托现象土建非专门学科,归类于其他书籍中,非专业性记录性史料。·拆旧宫,建新宫,古代在王朝兴亡易代之际,恶劣传统——破坏败国的都城宫室,销其王气,绝其复辟之望。自楚霸王项羽烧秦咸阳宫,史不绝书。《礼记·檀弓》载:“其宫而焉”农耕文明——井田制——闾里制——街巷制——城市规划。井田制始于殷代,将大批土地划分为面积相等的小块单位,以便于分配管理。周代井田制源于殷代,它是奴隶主对土地的一种占有方式与制度,有利收缴贡税。《周礼·考工记》中有两种井田制,为“八家为井”和“九夫为井”。“夫”,为当时周代井田制的大地计量单位。1井=九夫=900亩,1夫=100亩闾里是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的名称。在周代,王城附近地域称郊区,稍远的地方称甸区。郊区的居民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的方式组织起来,既25户为一基层单位“闾”。在甸中的居民也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方式,每25户人家组成一“里”。(堪称数的艺术)·宫城为模数的都城规划,以象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隍壕——城墙——隍壕+城墙模式风水宝地环境模式p61图2-3.3P2-3.2洛书九宫图p63图2-3.4;考工记中王城图见图2-3.5“吉、凶、宾、军、嘉”五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象征主义手法为常用手法。主要交通路线和服务性交通路线分离是中国古代建筑交通流线组织的一个特色。(4)管理制度春秋—隋唐:里坊制度。里正、里卒汉:到侯封邑满万户的府第不受此限。唐:三品以上大臣和寺庙可向大街开门。宋:取消夜禁,面街而市,集中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采取厢坊,保甲等组织手段管理。清代:军队统治,城市驻军,八旗兵的“满城”(5)城市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汉以后春游、踏青、秋游渐多宋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清明节市民到郊外春游的盛况两宋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肆(瓦舍、瓦市、瓦子)(6)城市道路交通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从商代开始至今沿用大兴城严整(新城、平整)其他不拘于形式,轮廓的方整,宽最大150米宋以前土路、无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广泛应用(7)绿化道路两旁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唐长安当时称“槐衙”都城由中轴线上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行道树对日本影响大(8)消防城市建筑密度的提高宋东京是在唐末商业城市汴州的基础上建成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房屋密集,接栋连檐,火烛之患,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设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南宋临安地狭人多,比东京更严南北朝以后,都城和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9)排水汉长安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不畅宋东京四条河穿城而过,较理想阖闾城建时考虑了城内河道系统和水城门设置,虽为江南泽国,未曾有水涝之患明北京设沟渠排泄雨水“沟董”董姓包商世系承揽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10)规模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①隋大兴(唐长安)84.10km2(公元583年)②北魏洛阳73km2(公元493年)③明清北京60.20km2(公元1421年~1553年)④元大都50km2(公元1267年)⑤隋唐洛阳45.2km2(公元605年)⑥明南京43.00km2(公元1366年)⑦汉长安35km2(公元前202年)⑧巴格达30.44km2(公元800年)⑨罗马13.68km2(公元300年)⑩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艺术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7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