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91南京概览南京简介宁,区号:025邮编:210000位置: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长江下游,北连江淮平原,东南临长江三角洲,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面积:全市面积6597.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0.85平方公里。人口:全市总人口近670万。区划: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辖区跨长江南北两岸,包括11区2县,11区即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2县即溧水县、高淳县。远古人类的足迹,随着时代推移而遍及今日的南京。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县神仙洞发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南京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聚居着南京的初民。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南京历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故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南京综合工业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南京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南京被国家9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第五名、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10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南京科技文化南京人文荟萃,人才济济,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现有中科院、高等院校、部、省、市及企业所属各类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近600家;南京拥有科技人员近40万人,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英才。南京旅游南京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站立桥头,眼前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292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刻写着它的年轮。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源头:中山陵依山而建,结构严整,观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气;夫子庙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间,让你体味明清时代的市井繁荣;中华门气势宏伟,设计巧妙,置身城内,壁垒森然,耳边似有战马嘶鸣;此外还有灵谷寺、石象路、三国东吴所筑石头城遗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纪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无限。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南京地名九大文化特征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特征之一: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特征之二: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等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特征之三:293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特征之四: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街、凤凰台、凤游寺、来凤街等等。尽管这些地名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地名的渊源有不少现已难以做文献考证,但从其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名无不带有华夏龙凤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记。特征之五: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或者说,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前身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对于各种不同的宗教一般没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们对生活有利而无害,人们对待这些宗教的态度会相当宽容和平静。有容乃大,南京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于一地而各领风骚,说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之六:“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由于这一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和“唯才是举”的原则,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面,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之久。“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等等。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特征之七: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不胜枚举。同样,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此外,明代还留下一些反映军队建制的卫所地名,反映军藏的仓库地名,还有以军事编制单位而遗留下的地名,如小营、马标等。特征之八:294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纱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糖坊桥、糖坊廊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等等。城市经济的兴盛,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
本文标题:南京名胜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8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