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1 绪论
第一章绪论大纲:1、掌握心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学的概念2、了解心理的实质及个体的心理发展3、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理论概述最初,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被包容在哲学的庞大体系中。教育学独立:16、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心理学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社会学独立:19世纪中叶,法国,孔德社会心理学: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的发展: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绘阶段—实验分析阶段(人的本性)(犯罪、模仿、群心、(感觉阈、记忆、注意)暗示、本能、习得)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准确地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体社会化过程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物质(客观现实)的反映三、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心理问题的新挑战1、遗传工程技术的挑战。2、计算机、机器人的挑战。3、媒体、网络的挑战。第二节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一、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该如何进行。1、阶段性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是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逐步过渡的。比如说儿童的机械记忆,要维持一年或二年,才能逐步的向理解记忆、意义记忆转变。2、顺序性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例如儿童: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喜、怕--理智感、道德感等。例如人造天才的悲剧美国神童赛达斯六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四岁已发表了三篇五百字的文章,在六岁生日晚会上又写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成了全美大捧特捧的超级明星。赛达斯十二岁进入哈佛大学,然而十四岁那年却因患精神病入院,到二十一岁时,却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商店员,薪金十分可怜。这个天才儿童是如何造就的?为什么落得这个结果?赛达斯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的荣誉教授。他认为,人脑与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与培养的。所以,还在小赛达斯出生以前,他就设计在儿子身上进行一系列“试验”。小赛达斯一出世,他就在小床的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旁发出字母的读音。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于是,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地球和多种外国语言所包围。整个的婴幼儿时期就成了他独自苦读书的过程。这样的训练结果,使得孩子过早成熟。尽管小赛达斯天资聪明,但过分加压使神经系统开始失常,后来不得不被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医院。后来,他出院后又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与整个世界产生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的普通生活。自此以后,他离家而去,更名换姓,在一家商店里当了普通店员。3、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相同的。例如,两个同为八岁的儿童,在数学方面……有研究表明:“当一年级教师面对一大群6岁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的是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来说,实际上是从三岁到十一岁。”其次,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例如,有的数学很好,语文写作很差。(偏科)最后,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如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等。表现在教育方面上,就是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4、不均衡性生理方面,人的身高、体重有2个增长高峰……;在心理方面,在儿童发育成长的时期,还有好几个成长关键期,比如儿童4岁是音乐、语言学习的关键期,2岁对物体的形状,3岁对数的概念、认知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在智力发展关键时期内,环境和教育对智力发展影响一年的效果,超过其他时期八至十年的效果。在关键期内进行适时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卡玛拉,女孩,1912年生于印度,当年被狼叼走,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1920年她在加尔各答东北山地被人发现,从狼窝里抓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刚进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里。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常半夜起来在室内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舐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经过三年多(11岁)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用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早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12岁)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14岁时,她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水平。第七年(15岁),卡玛拉已基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衣服她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九年(17岁),当她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三岁半的水平。狼孩卡玛拉尽管生而具有人脑,由于出生不久就在狼群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没有接受社会的影响以及家庭和学校的早期教育,以致八岁时只有狼的习性而无人的心理。同时也说明,错过了关键期……。5、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如班级教育)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教育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也会有所不同。如狼孩、猪孩、狗孩……“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教育对人的作用来讲,一方面教育制约着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教育要发挥它的作用,还必须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心理发展的条件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衣食无忧,心情愉快),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春秋战国,楚平王追杀伍子胥,他逃往吴国,过昭关时……一夜白发)。那么要说明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的性状(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主要决定着人的主要形态特征以及机体内外器官的组织机构与机能。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例如,生而失明、生而失聪。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象无脑儿或小脑失常的儿童……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在出生以后,个体的成熟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比如,“三翻,六坐、九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大”,教育如果无视这种规律,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是徒劳的,而且是无益(有害的)的。给四岁儿童讲马克思列宁主义、高等数学是对牛弹琴。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早于成熟期或晚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或浪费教育。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人的遗传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体态、相貌、感觉器官(冷热、男在疼痛、女在饥饿)方面等,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性格的不同,气质的不同。如,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就有不同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闹;有的孩子1岁就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有的要到两岁多才会叫;大学生中的偏科。4).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虽然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在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理解遗传的作用。这是因为:(1)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人只是生来具有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遗传条件,而不是生来就具备这些技能的。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她们虽然都是人,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她们自幼在野兽的养育下成长,没有接受过人类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她们身心的各方面发展都受到抑制和阻碍。当她们刚被人们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几乎不具有任何人的心理,既不会语言和思维,又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这一事实足以说明,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宋代王安石《伤仲永》,五岁能诗,12、3岁诗不如前,二十岁“泯然众人矣”。(2)遗传因素本身也是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如刚出生的婴儿,给予视觉上的刺激后,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等,来自动物的实验也表明,早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到了成熟期,它们的大脑皮层重量较大,行为较灵活。如日本人的身高。表现在教育上,后天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遗传因素的不足(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但决不能根本改变遗传因素,要辩证地看待……(3)对于遗传素质上的个别差异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青少年儿童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个别特点,也并不完全是由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和培训也很关键,如纺织厂的染色工,可辨别40种不同的黑色,印刷厂的工人能拎出不同重量的纸张。通过调查发现,根据智力常态分布规律,除了1%-2%的超常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外,95%以上的儿童,遗传素质相差不大。又:马克思曾同意亚当·斯密说过的话:“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机遇、教育、环境的作用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分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50年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老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2、环境(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指围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人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他总是或多或少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如果剥夺了一个人接触环境的条件,那么他的身心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十九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三、四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十七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厘米,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一百八十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他二十二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小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2).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不从事某方面的实践,就不会具有某方面的思想和才能。例如一个儿童的家里藏有万卷书籍,但他根本不去接触、阅读这些书,这些书籍对于他的发展就起不到作用。学拉小提琴、哑巴英语3).人
本文标题: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1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8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