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介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过程1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2丰富和提高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3矛盾中继续前进•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12人为单位的“鸳鸯阵”,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夏、商、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用占卜的方式决定战争行动的采取与否,占卜有两种结果:吉、凶,前者暗示军事行动具有合理性且有好的结果,后者则相反。•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少。春秋战国时期(成熟阶段)特点:(1)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2)总结出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3)总结出一套治军之道•出现了以孙子兵法为主的兵书群战车秦——前清(丰富和发展阶段)•特点: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武经七书》《武经总要》《武备志》《纪效新书》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ArtofWar》,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孙子兵法十三篇•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举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在日本“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主要战争思想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站贞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1、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3、备战思想就是未雨绸缪•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中国古代阵法•阵法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的。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阵法类型•方阵、圆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玄襄阵、常阵、前阵、东西拐子马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平戎完全阵、戚继光鸳鸯阵、牵线阵、螃蟹阵、百鸟阵等。八卦阵•八卦阵学名为九宫八卦,九为数之极,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数,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八卦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此阵可破。•此阵为战国时期孙膑首创,有上述八门,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中间加上了指挥使台,由弓兵和步兵守护,指挥变阵,一般认为有四四一十六种变法。八卦阵
本文标题: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