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统筹城乡优化教育渝西明珠——荣昌,取繁荣昌盛之义,自古人杰地灵,民尚习文,兴学重教之风源远流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近年来,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化发展,我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迅猛发展是主流,但,基础教育现状也并不乐观。因而,如何深化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打造渝西地区教育高地?笔者提出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为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实现我县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首先应该更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出智力贡献。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教育。应该说,我县的基础教育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十五年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就难以为全县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良性发展(一)“两基”人口实现全覆盖。200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达370.12万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48%、97.63%;学历提高率分别为70.89%、58.65%。荣昌县“两基”人口覆盖率也已达到100%,“两基”工作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二)非义务教育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初中毕业升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84.5%,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覆盖城乡,蓬勃发展。组织实施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工程。(三)重大和难点问题有效解决。投入巨资偿清学校数笔“两基”欠债、排除中小学危房;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每月发放300元补贴;在农村代课教师中录用公办教师和招聘“特岗”教师,结束了代课教师的历史。(四)城乡教育呈现协调发展。我县转移重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学校联谊”、“师徒对子”等圈翼对接帮扶活动,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渐趋协调,实施兴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实施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师生受益,城乡学生共同享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滋润。三、对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一)、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由于西部地区整体财政能力薄弱,教育资源不足,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掣肘环节。目前,我县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几乎达到了1/3。每位老师都是超工作量,乡镇、县城中小学也出现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流失,教师结构老龄化问题。所以,尚需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想方设法培养并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并接纳外来人才。只有广纳贤士,广开言路,集众人智慧从宏观政策角度进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这不仅是教育政策学科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更重要的是为调整公共政策的现实服务,时效性、创新性,不容忽视。只有依靠科技教育,依靠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二)、积极兴办高等教育。由于受历史的和其它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县高等教育和全国比较,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不高,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不足,规模过小。第二,高校招生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入学需求。第三,重点院校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为零,影响了我县高层次人才培养。第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三)、宣传并加强农科教结合。我县社会整体教育观念陈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近年来,在南下打工热潮的影响下,读书无用论再次兴起,在人们看来,读了初中,读了高中,所学知识一走上社会就再也没有用处了。这样升大学无望的孩子,只得及早缀学去打工了。人们根本就考虑不到,甚至不考虑也不相信,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的增加,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可见,观念改变了,体制和经济问题就会随之而动。只有广泛宣传,加强农科教的结合,改变人们的观念,才能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四)、促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荣昌教育应该是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本地区;既提高本地人口素质,又发展本地经济;既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中、初级建设人才的两不误教育。可是,陈旧的人才观影响西部教育曾一度片面追求升学率,出现了教育与经济建设脱节,教育无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教育向两极发展:一极在追求高学历,另一极则弃学、逃学、新文盲增多,挫伤了教育的积极性。把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端主义的。我们应该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土丰富的人才资源,培养并造就自己的优秀劳动者、建设者。(五)、关注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应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如: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六)、持扶民办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目前,我县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极大的缓解了政府办学压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鼓励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学校排忧解难,尤其是在学校管理、教师聘任培训、社会保险、学校财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切实加强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民办教育的兴盛来弥补国家财力之不足。政府可以设立“民办义务教育计偿专款”,为本地的民办义务教育提供制度上和物质上的保障。这项专款要实行教育经费单列,按接受民办义务教育的学生数划拨到学校。这项专款的实施,可以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在我县创办民办义务教育,接收本地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减轻政府的负担,官民结合,推动我县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另外,义务教育属于纯公益性事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应该着力延长这一纯公共产品的服务年限,尽早普及十二年教育,目前,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发展中的我县,接受投资、入住的国际、国内大型公司、企业数不胜数,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到一定标准以上的更好条件的教育而愿意“锦上添花”——出资支持教育,投资教育的意愿和能力也越来越强;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机会也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为中等职业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我县若能跨越式地普及中等教育,超前实现普及12年教育的目标,10年或20年后会看到这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回报,将会收获受益无穷的“教育红利”。它将有助于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有助于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有助于人力资源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西部教育发展迅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倾斜,群众集资,有识之士捐赠,厂矿企业捐助多种方式,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通过“贫三”项目,一期、二期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义务教育项目,贷款、赠款项目、普九项目、农村住宿制学校项目,以及一些中外合作项目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人员培训,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走到好些地方你会看到楼房林立、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建学校。从党政、媒体、社团的每一个地方你都会看到对教育的关切。今后,合川准备进一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名师名校的培养力度,优化调整教育布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一方面,继续抓好高校教育,在扩大现有高校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强有力的措施,争取更多的高校或高校的二级学院落户合川,争取到2010年,使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10万人;另一方面,抓好中小学教育,搞好中等职业教育,改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劳动者,双管齐下,推动教育事业在合川得到大发展,在重庆北部形成一个新的教育高地。走超前发展之路,努力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首先,目前的西部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走出去”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谋职者,再对比东西部的生活现状后,大部分都会认为回到西部便是“苦”。这样的对比,是每一个出来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最后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面对东部的生态整体环境,或者是城市的大环境,对于“走出去”,或者说“终于走出来”的人来说,诱惑是一定的,并且很巨大。于是,“及时行乐”还是完成对自己家乡的改造变成了不是是非的是非题。●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为推动西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西部省区的教育实行经常性的专项拨款制度,在国家教育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按照一定的标准,以专款的形式直接拨给西部地区的贫困县,专门用于这些地区设置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培训师资,从而保证西部地区儿童入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金较少。所以这项专款还要用于免收西部教育中特困儿童的一切学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助,以降低他们入学的教育成本,减轻西部地区特困家庭的负担。我们建议,把现在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化为“贫困地区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在西部可称为“西部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西部扫盲教育专款与西部教育关系密切,并直接影响西部教育持续发展的是西部地区的扫盲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据1990年统计,西部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为26.51%,高于全国15.88%的水平,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7,低于全国6.26的水平。文盲率居高不下,必然导致贫困和对教育认识不到位的双重危机,阻碍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
本文标题:打造渝西教育高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