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人物讲解:李鸿章一.李鸿章简介二.李鸿章主要历史活动三.他人对其评价四.总结1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著《李文忠公全集》。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2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大多数人眼中的李鸿章3但李鸿章真的如大家这样认为的吗???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4李鸿章主要历史活动(一)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二)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三)李鸿章与签订的条约5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6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举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湖南湖北,沿江向东进击,在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权,太平天国。祸不单行,那个靠鸦片发家的岛国英吉利又卷土重来,它伙同另一个“强盗”法兰西,自南向北,一路强行北上。清廷不得不再次接受城下之盟,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一番割地赔款的妥协之后,中国成了西方人可以随意进出的后院,大清国库成为他们的提款机,皇室和官僚系统变成他们的“看门人”,英法心满意足地撤军,中外似乎暂时可以“相安无事”;可太平军却未曾消停,他们和北方的捻军联手,愈战愈勇,全国14个省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波及。清政府内忧外患7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李鸿章回乡创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由于镇压有功,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成为一个握有军政实权的封疆大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鸿章聘请西洋军官训练士兵,置办西洋兵器,使淮军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成为了晚清的重臣。8小结:从李鸿章的出身和教育背景来看,他不可能在当时背叛清庭而投靠另一个“清庭”。李鸿章出身于官宦世家,李家是世受皇恩,因此李鸿章要竭尽全力救清于危难之中,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是他的“忠君”的表现,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9“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李鸿章二.参与洋务运动10历史背景时间:19世纪60~80年代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国内:清政府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国内农民战争陷入低潮11改革内容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2改革内容13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李鸿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朝的国防力量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先进兵器的半近代军队。李鸿章也就成为了中国现代专门教育和军事现代化的先驱。14洋务运动影响至今,李鸿章在历史上功不可没。招商局集团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经营总部设于香港,业务主要分布于香港、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被列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创立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1865年6月3日清朝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活动的播火地,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先驱。现为全国企业500强之一。15李鸿章所造就的近代中国“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个语言和工程技术学校:广方言馆;第一次公派留学生:1872年留美幼童;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轮船招商局16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电报局:1880年设立于天津的中国电报总局;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面中国近代国旗;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17——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18评价: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因此洋务运动以失败收场。19三,李鸿章与条约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20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谁之过???签订马关条约21李鸿章与《马关条约》22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时,恰逢慈禧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抱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张从速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事实表明,这种“议和”的主谋者是慈禧太后。同时,还不应忽视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这次“议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战败的情况下进行的。显而易见,在敌人炮口下的“议和”,清政府无论派谁为“议和”代表,都不可能改变战败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见,《马关条约》的最后签订,李鸿章虽有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这笔烂账却不能笼统地算在他个人的头上。《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23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24辛丑条约79岁高龄的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内外交煎,累月发烧吐血,卧床不起。在他临咽气之前数小时,俄国公使还不放过他,来病榻前纠缠,逼其画押把整个东北作为俄国的“保护地”。李鸿章这次再也不肯上当,抵死不签,继而引发大吐血。临终,他嘴里还在痛骂向慈禧力荐义和团的前任山东巡抚,“毓贤误国!”李鸿章不为人知的一面25《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刚开始拒绝谈判,清政府为什么不派恭亲王奕䜣或者我的老朋友李鸿章来呢?。清政府慌乱了,恭亲王是皇室贵族,自然不能去日本受战败议和之辱,于是,这个丧权辱国的任务就落在了李鸿章的身上。刚开始谈判陷入僵局,双方都不愿退让,这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鸿章遭遇刺杀,子弹击中左颊骨,入骨两寸有余。而李鸿章醒来后却兴奋不已,喊道,此血可报国!在发回国内的电报也只是简单写道:伤处疼,弹难出。此后日本迫于压力,将三亿两白银减少为两亿两,辽东半岛也得以保存,李鸿章则表示要不再打我两枪?正是由于李鸿章历史活动,我们不禁问26李鸿章他只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慈禧的代言人,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约有用吗?他只是一个替罪羔羊。并不是卖国贼27“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水浅而舟大也”---毛泽东“……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孙中山“有些话题他不愿意触及,但一旦不得不谈,就表现出惊人的坦率。……有这样一个仪容伟岸、极富个性的人在身边,作为一个女人,慈禧太后一定会更有安全感……”——《李鸿章的生平与时代》英国大船商之妻立德夫人“李鸿章是十分率直而且认真的”、“以李鸿章的智力和常识来判断,他要算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个”。——维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综上总结:31谢谢32
本文标题:李鸿章历史人物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