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1页共15页摘要三江源区地质历史古老而又年轻,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生物物种丰富而又易遭破坏,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特别是草原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式日益严峻。特别是草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沙化,使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衰退和栖息地破碎化,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加强江河源头自然环境保护与恢复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共15页AbstractThegeologichistoryofThreeRiversDistrict,oldandyoung,complexandfragileecosystems,speciesrichandeasilydamaged,withmorefrequenthumanactivitiesinrecentyears,especiallyingrasslandovergrazing,andothernon-UncheckedExcavation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esources,thesourceofecologicalenvironmentdeteriorationgrowing,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ntheevergrowingcontradictionbetweentheprotec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intheformofincreasinglysevere.Inparticular,largeareasofgrasslanddegradationanddesertification,topeasantsandherdsmentoproductionanddailylifehadbeenseriouslyaffected.Thequalityofwildlifehabitatdeclineandfragmentationofhabitat,reducebiodiversity.Strength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thenaturalsourcesofriversinthewesternregionsimportantpart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whichisrelatedto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inthe21stcentury'smajorproblemistheinevitablechoiceofhistoricaldevelopment.Keywords:ThreeRiversDistrictecologicalenvironmentsocialeconomicprotectionandconstru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3页共15页三江源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就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问题,2003年九三学社中央考察团通过考察和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并作了重要批示。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以人为本、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的总方针,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充分依靠当地牧民群众,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把三江源地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的新牧区。就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大胆的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内容共四章:第一章—三江源区基本概述,第二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第三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第四章—三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写过程中参阅的主要著作有:《世界屋脊—青海游》(张忠孝,2008),《青海地理》(张忠孝,2004),《环境学》(左玉辉,2002),《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2005),《人文地理学》(陆林,2003)等。同时,多次得到沙占江教授的点拨和帮助,在此,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1三江源区基本概述1.1地理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1.2环境概述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4页共15页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1]。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令人惊醒。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1.3区域生态特征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2.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概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在三江源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k㎡,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近年来,保护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2.2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2.1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5页共15页据调查,保护区所在的三江源区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96年退化草场面积达250万k㎡,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7%。同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20~30%。仅黄河源头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三江源区“黑土滩”面积已达119万,占土地总面积的4%,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占全省“黑土滩”面积的80%。而沙化面积也已达253万k㎡,每年仍以5200k㎡的速度在扩大。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70~80年代的3.9%,增至80~90年代的20%。原生生态景观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地区的逆向演替趋势。2.2.2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江源区是全国最严重的土壤风蚀、水蚀、冻融地区之一,其中极强度、强度和中度侵蚀面积达659万k㎡。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k㎡,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21万k㎡,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303万吨;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达240万k㎡。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2.3草原鼠害猖獗三江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k㎡,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黄河源区有50%多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k㎡,鼠兔密度高达为412只/k㎡。2.2.4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近年来源区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流域的形势更为严峻。源头来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由于黄河青海出境水量占到黄河总流量的49%,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下游地区人口的生产生活发生严重困难。2.2.5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青藏高原部分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状态,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一是生境破碎化、岛屿化和多样性的丧失;二是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三是高原生物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随着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这种适应高寒生境的遗传基因优势也受到了威胁。2.2.6生态难民逐年增加由于冰川退缩、湖泊萎缩,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由此,一方面使地表水径流减少,引起一些居民点(包括一些城镇)水资源危机,到了守着源头没水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草场退化,可放牧草原资源减少,牧民为了维持生活,只得增加牧压,引起草原退化加剧,草原退化的最终结果是牧民搬家。再是自然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6页共15页灾害加剧。在牧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很欠缺的情况下,防灾抗灾能力有限,一旦遇上干旱、洪涝或雪灾,将给牧民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2.3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素2.3.1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的自然因素,使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低,恢复能力更弱。气候变暖、蒸发加大成为生态环境逆向演化的驱动力。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冬季气温升幅较大,气温年较差逐年减小。由此,除造成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湿沼旱化外,关键是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表现为季节冻结深度变小,融化深度增大,在多年冻土区边缘地带及融区附近形成呈向上不衔接的具有融化夹层或深埋藏的多年冻土,尤其是高原东部大面积的岛状冻土区。气候转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地温,特别是20米以上的浅层地温最为明显。冻土退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年冻土层,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季节融化层和天然地表层的恶化,如草场严重退化
本文标题:77三江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