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案――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考点展示命题动向考查强度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以典型的地貌为背景,结合地貌示意图、景观图、构造图等材料,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2.依托地质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构造、地貌成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壳物质循环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不同岩石的成因及对人类的影响★★1.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区域图、河流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岳的形成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二、山岳的形成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1(2011年江苏卷)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Ⅰ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Ⅱ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B.b图C.c图D.d图【点石成金】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第(2)题,图Ⅱ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答案】(1)C(2)D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11年山东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地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点石成金】第(1)题,该地地处我国北方,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说明水土流失严重。甲地缓坡可平整土地,开垦农田;乙地山麓出口处河流泥沙淤积应疏通河道,防止洪涝灾害;丙地陡坡山脊应发展林牧业;丁地冲沟出口处可打坝淤地,防止水土流失。第(2)题,从图可看出Ⅰ、Ⅲ处是沉积岩层,是外力作用的结果;Ⅱ处是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Ⅳ处侵入岩是由岩浆侵入(内力作用)造成的。【答案】(1)A(2)D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3(2011年广东卷)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点石成金】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所以选B项。【答案】B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1.褶皱(背斜和向斜)与断层的对比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判断方法从形态上背斜向斜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 续表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续表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实践应用资源背斜向斜泉水出露、河谷发育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工程建设挖隧道建大坝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大型工程原因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地下岩层坚硬、稳定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遭破坏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1(2010年重庆卷)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区域植被类型等知识,根据图文信息较易判定。第(1)题,从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地区的岩层弯曲状况可以看出,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山。第(2)题,石芽、溶洞等地形为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答案】(1)D(2)C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2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属于背斜构造的是,判断理由是。(2)A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3)已知岩层③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条的区域很可能会形成岩,分析其成因。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或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第(2)题,A处为向斜成山,这是由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造成的。第(3)题,石灰岩在接触岩浆的部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大理岩(或变质岩)。【答案】(1)B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该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A处为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大理岩(或变质岩)因为石灰岩受岩浆侵入影响,在高温、高压下易发生变质。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1(2011年上海卷)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cm/sB.200cm/sC.300cm/sD.400cm/s(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点石成金】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鹅卵石颗粒直径为6.4cm,对应在横坐标轴上,则河流流速大于等于200cm/s才能搬运鹅卵石。河流搬运物质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石块、鹅卵石、砾石、粗砂、细砂、黏土。【答案】(1)B(2)D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10年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点石成金】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故D项正确。第(2)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由于该地貌地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故C项正确。【答案】(1)D(2)C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如下表所示。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沟谷、瀑布)溶蚀形成地下漏斗、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雅丹地貌)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续表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续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堆积作用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或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谷口和河流中下游或河口地区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水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思维拓展】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人民币被誉为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在它们背面。读下图,回答(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甲—内外力共同作用B.乙—断层下陷C.丙—背斜顶部侵蚀D.丁—冰川侵蚀(2)丁地所受侵蚀作用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1)题,四地景观分别为长江三峡(巫峡)、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桂林山水和壶口瀑布,其景观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分别是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侵蚀、地壳隆起与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溶蚀)、河流侵蚀。第(2)题,黄河夏季水量大,丁地流水侵蚀最强。【答案】(1)A(2)B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考点三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真题1(2011年大纲全国卷)读下图,完成(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点石成金】第(1)题,山体岩石是火山岩,属于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直接来自地幔。第(2)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答案】(1)D(2)C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09年江苏卷)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A.②B.③C.④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C.Ⅲ——⑤D.⑥——Ⅰ【解析】本组题以物质循环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昆仑玉和大理岩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类。⑤表示变质作用过程。第(2)题,在外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①表示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
本文标题:201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案――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0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