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三节 地壳运动”的教学设计
提示:补充的内容量时而用。最好放在讲完课后“讨论”:如地震有害也有利,防御地震的措施等。“第三节地壳运动”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可以前一节地壳物质循环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地质作用的意义。地壳变化包括组成物质的变化(上一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海陆变迁,陆地、海底地形的变化,如:喜玛拉雅山顶部发现海底贝类的化石,说明它曾经为海洋,后为抬升为陆地,以至成为世界最高山脉。)内部结构的变化(地壳结构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分异过程。如陆壳:在重力作用下。较轻的花岗岩类物质浮在最上层,玄武岩类位于花岗岩类之下。(板书地壳变化)小结:地壳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地壳(46亿年)只是其漫长发展过程的一幕。(教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地壳发展变化呢?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引入概念。(板书—地质作用)二、讲授新课(一)地质作用分类1.按剧烈程度分:剧烈的和缓慢的(1)剧烈的形式,学生可以自己说出;(2)调普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如:喜玛拉雅山,自第三亿开始抬升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到现在累积上升幅度已过一万米。因此,缓慢的地质作用虽然不易察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百万、千万、上亿年、几十亿年),它对地壳的影响更为巨大。超出了剧烈的运动(可举台湾地震例子)(物质世界的变伦是由量变到质变这样不断向前发展的。同学们成长过程亦是如此。)2.按能量来源分:内力、外力作用。首先:地壳运动(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喜玛拉雅山抬升是,地震是其特殊形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等。(第2节关于地壳物质循环中提到,后几节将具体讲。这里不必多讲。P133页图示)其中内力与外力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难点: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内力形成高山或盆地、海洋或陆地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则相反,削高填低。统一:①任何一个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如:地形倒置,但在这里暂且不能讲)。如:喜玛拉雅山,抬升是内力,但喜玛拉雅山上有外力作用的痕迹,如:冰川侵蚀、流水侵蚀等。②内、外力作用互相交替、互相影响。内力作用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越强烈,即地表起伏越大,外力作用也愈加剧。内力作用控制地表基本形态,外力作用改变地表原始状态,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③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地壳发展变化经中内力作用占主导。④总之,地壳就是在各种地壳作用互相依存和斗争中被推动着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世界的发展。)可以在课后分析本节出现的多个对立统一关系(外力建设和破坏作用、地壳运动的升与降、褶皱与断层等)3.小结地质作用,分析各概念间关系:因果关系(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化);从属关系(内、外力与地质作用,内、外力形现形式与内、外力间)。过渡:内力作用是最重要的形式是地壳运动,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壳运动(改写板书),了解地壳运动:主要方式、产生结果、运动原因三方面。4.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分类):按方向和性质来划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1)首先地壳运动方向的参照系是地球表面;(2)由运动方向导致运动结果(性质)的差别,可以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画板图,在黑板右上方,小点儿画。用不同颜色线画出二种边界:生长边界(张裂边界)、消亡边界(碰撞边界)]。分析水平运动产生结果,如:大西洋扩大,喜玛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南欧)、科迪勒拉山系(美洲西部)。升降运动结果(地中海——将抬升为陆地;红海——将继续下降,海域扩大等)(3)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之间的关系即对立又统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地壳运动都包括水平和升降运动两种情况,关键在于哪种形式占主导。从全球范围来看,水平运动是主导形式,升降运动则是水平运动,是派生的,是次要的形式。但有的区域升降运动表现得十分明显。5.地壳运动必将要在地壳上留下相应的痕迹——“地质构造”。补充如下:(1)地壳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结果是有机联系的。地壳运动产生反映地质构造。(2)褶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连续性变形,断层是非连续性变形,褶皱可能演变为断层。(3)背向斜的区分有几种情况:A.如果有剖面,而且有连续的岩层,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可判断。(向上拱起——背斜,反之,向斜)B.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难点)注意:不能根据外部地表形态来判断。因为: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背、向斜,其初始地形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岭,即所谓顺地形,在年轻褶皱构造区,这种顺地形占优势。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讲述:内外力综合作用形成的地形倒置现象。(4)地垒、地堑讲述:画图,强调二个断层间的岩块升或降,并结合国内外实例。(5)分析关系:从属关系,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褶曲、背斜、向斜、地垒、地堑。6.地质构造与矿产、工程建设之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地质环境的联系。(问高电波找二个例子)三、小结(分析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德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人地观。四、练习小结反馈部分可出下列题目:材料1.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省莲花西南(位于北纬23.7度,东经121.1度)发生7.6级强烈地震。这次在台湾中部发生的地震波级全岛,造成严重的灾难损失。有关报道显示,在这次百年未遇的强烈地震中,受灾情况、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震中附近的南投、台中地区。在台中,一些偷工减料的大楼纷纷倒塌。此次地震波及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的部分地区,其中福建省的福州,泉州、厦门、宁德等城市震感强烈。广东省广州至汕头,浙江省温州,江西省南昌、九江等地均有不同程度震感。台湾位于哪一个地震带上?就这部分材料讨论:台湾“9.21地震震级是几级?震中位置在哪儿?举例说明各地烈度大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材料2.11月29日12时10分辽宁岫岩县、海城市之间发生5.4级地震,震中位于40.4N°,123.2E°。(1)问:是微震,还是破坏性地震?破坏性(2)但震中地区15000人无一人伤亡,这是为什么?(讨论)答案:由于震情预测准确,各级政府决策果断,防震措施得力,使受灾的15000人无一伤亡,也杜绝了各种谣传,防止人心恐慌和社会不安定。材料3.今年8月17日,土耳其西部(地中海——喜玛拉雅带)部发生7.4级地震,造成1.7万多人死亡,11月12日,土耳其西北部博卢省又发生7.2级地震,造成800多人死亡,土耳其东北部的埃尔祖鲁姆省12月30日晚发生5.5级地震,已经造成至少1人死亡,3人受伤。材料4.人民日报9日23日报导:经过2800多次余震和昨日的3次6级以下强震,台中中部去林草岭的山体从1700米陡然下滑到1500料,日月潭内光华岛已在当天夜里强震中一分为二。(可说明地震属激烈、快速的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等发生快速、明显的变化。)参考资料:1.“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突然、剧烈、瞬间)形式。(激烈的形式,它们是从属关系)2.震级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3.“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4.记录和测量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地震仪,是我国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爱国主义教育)5.到目前(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相当于100万千瓦大型发电厂,连续十年发电能的总和)6.震级划分:1-3级叫微震,3-5级叫弱震,5-7级叫强震,7级以上叫大地震。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爆炸对不同地点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高爆炸地点近,破坏程度就严重些。7.烈度分(1-12度)8.地质构造的影响(在断裂构造发育的地方,裂度就大些,地质基础坚实,烈度就小些)。9.地基、地面建筑坚固程度的影响(如76年唐山大地震中,唐山某工厂一座三层宿舍,虽处十度区,但由于地基牢固,设计好,施工质量好,在周围建筑均倒坍的情况下,这座楼房竟完好无损。可见地基与建筑质量是重灾区有轻灾、轻灾区有重灾的原因。
本文标题:“第三节 地壳运动”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1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