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石朝乡中心完小关于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 “小学化”倾向的实施方案
第三章疾病控制与预防保健措施《预防医学》内容概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肿瘤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概念•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指由特定的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染给易感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传染病的发生是病原体、宿主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基本条件是病原体和宿主。1.病原体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体。病原体基本特性:1)传染力3)致病力2)毒力在不同环境和宿主条件下,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也会发生变化。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原体变异性•耐药性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侵入门户:指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最初部位。一般病原体都有严格的侵入门户。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宿主•感染过程及感染谱–感染过程:感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感染谱:病原体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隐性感染:体内有病原体的存在,但没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隐性感染需经微生物培养、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等检测证实。是典型的传染病的“冰山现象”。如脊髓灰质炎的90%以上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体内通常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等,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其所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和频度,及病人活动的范围。(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表现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3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重大;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伤寒玛丽”。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①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寻找与确定传播途径。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发病数明显下降,则可认为与措施有关。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疾病,一旦流行,常呈暴发,疫势凶猛。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经空气传播: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经水传播: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医源性传播;•围产期传播。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易感人群(susceptibleherd)对传染病没有免疫力,有可能发生感染的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等。•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预防接种必须按程序规范实施。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人群中相当部分因发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重要的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城市化和人口剧增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全球化利于传播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疫源地: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①传染源存在的时间;②传染源活动的范围;③疾病的传播方式;④周围人群免疫力;⑤环境条件。•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流行过程:–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一旦疫源地全部消灭,流行过程即告中断,流行即告终止。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1.预防为主: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2.加强传染病监测3.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4.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传染病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39种–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一般不提倡使用–个人防护5.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三)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lanned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1.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2.计划免疫方案扩大免疫规划(EPI):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与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种(简称:五苗七病)。(三)计划免疫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二)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的新问题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1.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2.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3.加强科学研究主要是病原体变化规律、耐药机制、疫苗研究4.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第二节医院感染概述医院感染(hospitalinfection)是指住院与门诊病人、医院职工、探视者或陪护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又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涵义有三:其一是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发生在医院内,包括在医院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而不包括在院外感染而在院内发病的病人。其二,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后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应为医院感染。其三,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入院后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1.医院感染的分布•常见感染部位•在不同医院及科室的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2.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感染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3.病人易感性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种途径同时出现。常见途径有:①接触传播②空气传播③经饮水传播④经食物传播⑤医源性传播⑥生物媒介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4.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1)住院时间(2)手术时间(3)先前感染的存在(4)侵袭性操作(5)应用类固醇或其它免疫抑制剂(6)手术部位(7)备皮方法(8)其它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1.加强管理(1)加强组织管理(2)加强医院规章制度管理(3)加强消毒和灭菌管理2.医院感染的监测3.合理使用药物和医疗措施4.宣传教育第三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概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的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NCD的特点慢性病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成人的最主要死因,且呈现持续增长势态。•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济状况的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全国疾病监测资料表明:2000~2008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继续上升趋势,城市从占总死亡的79.86%增加到81.68%,而农村从73.19%增加到79.90%。比较发现:城市占总死亡的比例更高,而农村增加速度更快,正迅速接近城市水平。NCD临床特点绝大多数慢性病具有可治疗但不能治愈的特性,慢性病防治的目的是:在人们生命的全过程预防和控制与延缓慢性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及失能;提高病人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呼吸道疾病吸烟√√√√饮酒√√营养√√√√静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NCD的危险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可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压力与紧张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中间危险因素(生理指标)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次有一个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的过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WHO慢性病防控策略①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②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将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防治;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④转变传统保健系统的服务内容、方式,向包括鼓励病人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加强对病人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慢性病保健模式的发展;⑤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⑥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一、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本节所谈及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它是慢性病中最常见、最具普遍性和有代表性的疾病。高血压的病因,遗传因素的比重占30%~40%,生活方式的比重占60%~70%。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产生,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均有重要的意义。(一)高血压的流行现况高血压患病率在全世界各国均很高。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中将高血压列为现代社会病。•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我国15~6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3.4%;•男女性别差异不大,随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60~69岁组高达56.9%;•地区分布分析显示:城乡差异不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患病率分别是25.3%、22.9%和21.5%;•年龄分布:40岁以后患病率上升加速,40岁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而40岁以后女性略高于男性。高血压“三率”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2.7%,女性(36.2%)明显高于男性(29.5%),城市(40.2%)明显高于农村(27.7%)。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仅23.7%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分别是29.8%和19.7%。女性高于男性,分别是27.5%和20.3%。治疗率随年龄增加而依次升高。高血压控制率:仅8.7%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城市为11.6%,农村为6.7%;不同年龄组间高血压控制率相差不大。(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种族、遗传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唯一有效的手段。目前比较公认的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钾、镁离子摄入少)
本文标题:石朝乡中心完小关于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 “小学化”倾向的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2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