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二)第一节、二战后的德国报纸•背景:•1、东西德的建立,报纸媒体的国界化与对立化——意识形态的对立。•2、德国复兴: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战后欧洲经济破败不堪,德国更甚。生产尚未恢复,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计也是极大问题。由于普遍贫困导致共产主义,潮逐渐冒出头来。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后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恢复欧洲经济,恢复人民正常生活。经过马歇尔的努力美国国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欧洲经合组织的前身。130亿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贷款的形式为帮助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扩大贸易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此期间几个西欧国家的GNP增长达到了15-25%,并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钢铁工业的迅速更新,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3、教育发达。2007年12月18日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一、盟军管制时期的报刊•背景:新闻管理条例:在纳粹统治时期出版的报刊一律停办;禁止任何与纳粹有关的人从事新闻出版活动。•1、盟军总部:《德意志简报》、美国:《新闻报》、英国:《世界报》•2、1945年7月,盟军当局准许非纳粹德国人申请办报,并陆续发给执照,报纸数量增加,由400家上升到568家,报纸也由政党报纸逐渐朝着商业报纸转变。•二、联邦德国时期的报业•1、报业发展到1500多家。出现了垄断和集中现象。1954年的国报纸总发行量持续增长,但种数和出版单位却在减少。•2、10大报团•施普林格报团、布洛斯特-芬格报团、杜蒙报团等。•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欧洲“报界沙皇”施普林格•诞生在一个报业世家里。母亲奥蒂利厄是歌德的崇拜者,在她的日记里,经常地引用歌德的诗句来赞美自己的儿子。少年的施普林格不仅仅浸染了这种艺术的气质,也习惯了被人崇拜和赞美的日子。他成了一个自恋者,并且是一个梦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的自恋者。他常常跟少年时代的朋友海尔曼——一位后来的歌唱家——一起到附近的采砂厂去唱歌。•二战后,当局给了他一笔补偿金,来弥补关闭他父亲的印刷厂所造成的损失。聪明的施普林格利用这笔钱,加上当时汉堡市市长的帮助,搞到了英军当局的办报许可证,于1946年创办了一份广播节目周报《听》。在创业的最初时间里,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呆在没有暖气的像猪圈一样的房间里伏案工作。他亲自做版面,并时时告诫自己的同事,应该告诉读者他们最想知道的事情,并把它放在头版的上半部分。1948年,施普林格再接再厉,创办了《汉堡晚报》。1953年,英军占领当局在战后创办的《世界报》遇到经营危机,招标出卖。尽管施普林格被认为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媒介集团,这一购买很可能造就一个更大的媒介垄断,但他还是设法买到了这份一度很有影响的报纸。至于他到底花了多少钱,英国人说200万马克,德国报纸说是350万马克,《泰晤士报》则说是600万马克。施普林格自己却一直保持沉默。人们知道,他从《世界报》每年获得的利润经常是800万到1100万马克。•1952年,施普林格在德国开了一个先例。他仿效英国《每日镜报》创办的《图片报》,着重用粗体字大标题、引人注目的图片,报道社会新闻、名人轶事以及凶杀色情事件而力戒政治新闻。仅用了一年时间,《图片报》销数过百万,几年后达到500万份。以后,他又相继买进了竞争对手乌尔斯泰因报团的两家日报。到20世纪70年代初,他控制下的报纸的发行量已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40%。•施普林格不愧是一个国王。他说自己讨厌市场调研、技术、管理以及结算,而统统把这些交给他的部下去完成。他给他们很高的福利待遇而信任地让他们去工作。他也很少过问报社的具体事务,却时不时地提出一个问题让他的经理们谨慎自己的工作。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一生共结过5次婚,但他生活得并不幸福。他的儿子在1980年自杀,他曾幻想当一个牧师去拯救人类而被人怀疑得了精神病。•3、主要报刊•(1)《世界报》,与《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是联邦德国三大报。•读者对象:国家机关和经济界上层人士。•版面:平日20版左右,分四个部分,重要新闻和评论。注重手都新闻和国际新闻。注重广告。•(2)《法兰克福汇报》。90年代发行量达到40万份。•读者对象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是一家超越区域性的日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该报文艺版从1987年5月3日起,还曾连载老舍小说《骆驼祥子》。•(3)《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办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社会民主党报,自由主义色彩。•(4)《图片报》•最早的通俗画报,1952年创办。靠街头零售,90年代发行量高达五百多万份,占联邦德国日报的四分之一。《图片报》属于综合性日报,每星期一至六出版,每期通常有10多个版面,主要刊登轰动性的社会新闻、趣味新闻、体育消息以及知识性报道。其版面特点为文章简短、标题突出、新闻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欢迎。该报经常读者有1170万人,占德国14岁以上居民的1/4左右,读者覆盖社会各阶层,尤以中等文化层次的职员和工人为主。•图片报》网站3月26日日题为《西藏问题升级——应不应该抵制奥运会?》的文章里,配了一张身穿红色袍子的僧人被按倒在地的图片,文章的内容是说西藏局势日渐升级,越来越多生活在自由世界的人在考虑是否抵制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其实这是一张被剪切过的照片,原始照片是这张图的三倍大,图片上尼泊尔警察正在制止和尚。但在《图片报》的网站上,身着尼泊尔警服的警察和写着尼泊尔警力的标牌都被剪切掉了。•(5)《明镜周刊》•《明镜周刊》(DerSpiegel)是德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1946年由英国占领军在汉诺威创办,当时叫《周刊》,1947年由德国人接手。1947年1月4日,明镜借鉴英美的新闻杂志,取代德国的早期杂志《每周关注》(DieseWoche)在德国中部城市汉诺威正式发行了第一版明镜杂志。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Augstein)。杂志创刊初期年青的编辑们就确立了明镜杂志的主旨:政治批评与严肃的政治评论。当时,《明镜》杂志的主管驻扎在伦敦再加上明镜周刊的政治倾向,当时德国的其它三个占领国《对明镜周刊》的发行给予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杂志不得已还是用以前的《每周关注》作为杂志名出版发行。从1947年1月4日第一版明镜出版以来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Augstein)一直是明镜周刊的总编辑和发行人并且给杂志改名为《明镜》。鲁道夫·奥格斯坦于2002年11月7日逝世,一直到死前,他都是明镜的发行人,即便过世之后,他依然挂名发行人。•2007年,《明镜周刊》的高层人事布局发生变化,前不久,该出版社对外宣布,主编施蒂凡·奥斯特的合同于明年年底到期后将不再续约。据报道,奥斯特是“明镜”创办人奥古斯泰因于1994年亲自指定的主编接任人。提出“解雇”主编建议的始作俑者,是出版社的700多位新闻编辑人员,也就是该出版社的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成员。•这是明镜本周的封面,下面的小字:中国政府是怎么镇压他的国民,是怎么如何背叛奥运精神的还有五环下的那个“指环王们”意即魔王们。•三、民主德国的报业•1、苏联管制时期的报纸•《柏林日报》、《晨报》等。•2、东德时期的报纸,日报40种,周报32种。杂志250多种,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新德意志报》,每年约110万份。•3、统一后的德国报业•1989年11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的十点建议。《十点纲领》。这个纲领的核心部分由三个步骤组成,即从“条约共同体‘过渡到”邦联“,最终成为”联邦“。鉴于科尔总理对使用”邦联“这个词可能有些反感,普利尔提议使用”邦联结构“这个概念。在多方努力下,一份《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纲领》草案拟成了。围绕这份纲领,工作组在周五下午和晚上以及周六的上午进行了仔细的讨论。•“•今天的情况:报刊种类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报有367种,1620个地方版和地区版,由380个出版社和135家编辑部出版发行,总发行量约为2500万份,人均报纸拥有量占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英和瑞士;杂志1600多种,总发行量约1.4亿份;各种专业刊物8000多种。1994年德国有新闻出版企业2661家,从业人员26.3万。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1999年第二季度达451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有:《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汇报》,发行量113万份。时事政治性周刊《明镜周刊》发行量103.9万份,《明星》画报107.8万份。大报业托拉斯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垄断了全国报纸出版量的1/5。第二节、德国的其它媒体发展情况•一、莱克兰百科文库•1、近代出版与德国的国民化运动•(1)概况。德国是近代出版比较发达的地方,它和英国一样较早地采用了社内装订和进行大量销售的操作方式。自16世纪以来,法兰克福、莱比锡是以国际书展闻名的出版文化中心,1763年普鲁士王国制定的乡村普通学校规程提高了识字率,这成为后来各国初等教育的样板。•(2)出版业的繁荣与“国民化”实际是同时进行,没有出版业也就没有国民化。在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柏林大学中,费希特做了《告德意志国民书》(1807-1808年)为题的研究。1809年费德里希·布罗豪斯出版了最初的国民百科全书。•2、文库的出现•(1)、1817年,为了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学生互助会在瓦特堡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年格奥路克·J·根舍开始成批量出版廉价的古典和教养图书。后来出现了达芙尼茨文库、莱克兰文库。达芙妮出版社最初主要经营希腊和拉丁古典廉价丛书。后来又开始再版英美小说为主的英文纸皮书文库。欧美文化在德国影响夸大,达芙尼茨公司获得了成功。1932年又出现了“信天翁现代大陆图书丛书”,这个称谓英国“企鹅丛书”的样板。•(2)、莱克兰百科文库•A、最能代表德国文化的文库,从1867年开始出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该文库的书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并在后来成为岩波文库的典范。据佐藤卓己讲,莱克兰百科文库对战前日本的文化教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B、文库的主要读者是精英阶层,其出版的图书大多数也都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但在销售方面莱克兰百科文库却进行了一些革新。1912年,利用口袋书开本,出版社在书店和车站内安置了自动售货机销售图书,在一战中,莱克兰出版了“野战携带文库”。在缺乏娱乐的后防,莱克兰出版了针对女性的“职业女性文库”、“自然之友文库”。•C、在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在1941年德苏战争开战的1941年,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将德国文字书写格式统一为拉丁字母的命令。盟军也把印有莱克兰文库的封面的宣传单投到德国人的战壕中,因为莱克兰是德国文化的象征。•D、战后莱克兰本部所在地是以出版之都闻名的莱比锡,但这个城市处在苏联占领之下,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的莱克兰出版社也进行了重建。•3、轮转印刷小说•二战后,恩斯特·罗奥里特开始在联邦德国出版“轮转印刷机小说”,这种小说用粗糙的新闻纸印制的像杂志一样的简装本,1950年代后,这种”轮转印刷机小说文库”变成了口袋书,首先出版了法拉达的小说《小气的男人吆,该如何是好》,自此后的11年一共印刷了1亿6千万册。•二、视觉的国民化——德国的电影•(一)德国早期电影。•1、德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马克
本文标题: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2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