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7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和经济意义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但是它们的区位指向又不尽相同,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都要考虑如何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等。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正是由于网络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类型: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第二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一、增长极的提出:法国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增长极理论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法国布德维尔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2020/2/18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展开。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增长极理论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2)创新能力强(3)产业关联度高(4)生产分布集中(5)产业规模大2020/2/18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赫希曼(A.O.Hirshman)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polarization-tricklingdowneffect)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两个方面。(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所谓扩散作用,是指社会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围的扩展,这种扩展主要是通过极核中心的带动作用,以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外溢”作用来进行的。当然,还有政府的干预,促使产业布局由过分集中趋向相对平衡。2020/2/18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2020/2/18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2020/2/18(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2020/2/18六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应用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2020/2/182020/2/18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2020/2/18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一)前工业化阶段(二)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2020/2/18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三)工业化成熟阶段(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2020/2/18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一)离散型(二)聚集型(三)扩散型(四)均衡型2020/2/18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二)边缘区域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渡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资源前沿区域2020/2/18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20/2/18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三、点-轴开发模式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五、点—轴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2020/2/18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轴线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2020/2/18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中心进一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扩散效应逐步彰显,经济中心向周边辐射经济能量。这一过程首先发生在交通沿线附近,形成沿交通线的经济中心区,即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轴线”。2020/2/18三、点-轴开发模式“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工作步骤通常是: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2020/2/18三、点-轴开发模式2020/2/18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现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2020/2/18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2020/2/18圈层结构理论一、理论发展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2020/2/18一、理论发展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2020/2/18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2020/2/18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一)内圈层的特征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二)中间圈层的特征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2020/2/18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三)外圈层的特征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2020/2/18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一)、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2020/2/18五、圈层结构理
本文标题:7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3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