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第二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方法与应用(二)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二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方法与应用(二)第四节职业心理学刘继文新疆医科大学葛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节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occupationalpsychology)是从人与职业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关系角度研究人在职业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职业心理学重点关注的是职业意向、职业能力、职业观、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兴趣、职业压力与调试、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流动、职业满意度、职业承诺等,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影响心理状态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已达到减少职业紧张和疲劳,提升工作满意度,促进心理健康。一、工作中的心理与社会因素(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1.特殊作业方式(1)单调作业(monotonouswork)是指那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重复、刻板的劳动(工作)过程。(2)夜班作业(nightwork)是轮班劳动(shiftwork)中对劳动者身心影响最大的作业。夜班作业是指在一天中通常用于睡眠的这段时间里进行的职业活动。(3)脑力作业脑力劳动的范围很广、职业种类繁多,不同岗位的脑力作业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存在着不同的苦与乐和产生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第四节职业心理学2.职业暴露(1)物理因素:接触物理因素作业如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高低气温以及辐射等对劳动者的心理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很多毒物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3)生产性粉尘:接触粉尘作业工人的工作环境中常常同时存在着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们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功能能力(如肺功能),还可引起生理和心理紧张反应,使工作能力进一步下降,最终可导致尘肺病的发生和劳动能力丧失。一、工作中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因素作业负荷过重超出个人的能力;或与个人的愿望不相符合;或人际关系差,缺乏社会支持,不能从社会、家庭、同事处得到帮助也可造成心理冲突。另外,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可能来源于家庭生活,包括失恋、家庭人际关系不良、生活困难、家庭生活不完美、家庭成员的生病、亡故等。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在不同的个体和人群中有差异。一、工作中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二、职业紧张(一)概述职业紧张(occupationalstress)也称为工作紧张(jobstress):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压力是一种心理上被压迫的感受,是促使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以及身体状况处于紧张状态的条件。职业者对工作中紧张出现的反应可以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或者兼而有之。根据紧张发生的时间特点不同,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急性紧张反应创伤后紧张反应慢性紧张反应第四节职业心理学急性紧张反应(acutestrain)是对突然的、单一的、容易识别的原因引发的一种快速反应。创伤后紧张反应(posttraumaticstrain)是在工作场所遭遇到可能危及生命的紧张事件后,出现的一种持续时间更长的反应。慢性紧张反应(chronicstrain)是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断增加的压力(紧张源)所表现出的一种累积性的反应。长期的慢性紧张还会造成身心疾病。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二)职业紧张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紧张模式主要有NIOSH模式、生态学模式和付出-回报失衡模型。NIOSH职业紧张模式:该模式阐明了产生致病因素(紧张的源头-作业环境)、易感者(个体特征)和致病条件(影响或制约应激反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及紧张效应后果。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工作/任务需求工作负荷自主程度组织因素角色需求管理风格职业/安全人际关系物理因素噪声热/冷个性特征资历发展高血压冠心病酗酒精神问题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支持应对能力生理反应心率血压行为反应睡眠问题滥用药物心理反应情感工作不满意第四节职业心理学•职业紧张生态学模式:Salarza等运用“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理论,着眼于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探讨个体或群体对作业环境生态学的生理、心理、人文和社会政治条件的需求与适应,来阐明职业紧张构成的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modelofoccupationalstress)。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有效应对紧张缓解无效应对紧张持续微观环境体系紧张效应心理生理行为健康个体特征个人应对紧张策略婚姻/家庭状况个人因素与应激源交互作用调控因子相关环境体系周边环境体系宏观环境体系疾病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职业紧张“生态模式”四个层次应激源及健康效应危险因素特征环境系统层次相关职业紧张应激源健康效应或危险因素微观环境体系(与作业者直接联系的环境)作业结构:工作时间、班次、流水线速度、计件有求、出差频率、自控程度作业内容:复杂性、难易度、单调性作业环境:作业点布局、照明、温度、个人防护、对工作意义理解、家庭负担(责任)、人际关系疲劳、厌烦、过度负荷时间压力厌烦、缺乏适宜技能、完成任务信心不足、担心失败/错误、疲劳、失落感隔离/孤独感相关环境体系(支持性环境)工会组织工人在作业中的地位正式及非正式规章政策作业要求/责任不明确领导风格管理者态度失落感、愤怒有关规章对健康不利作业要求/工作目标不明不适宜的领导风格周边环境体系(区域性经济与人文环境)失业率对社区的贡献及地位社区对相关的组织服务的看法出现问题时社区的冷漠缺乏足够的支持系统(如儿童日托、交通等)职业不安全感自信心:自豪感或困惑愤怒、戒备、敌意失落感、激怒、担心儿童照料和上下班交通担心暴力、伤害或疾病宏观环境体系(政治与发起法规环境)社区的安全与卫生服务时尚风气/偏见职业伦理学对慢性病态度政府有关标准和法规不利的规章制度(如请假)因性别和种族歧视而困惑不平等待遇、不安全感耽心难以抵御疾病标准和法规不足以保护工人排外性政策付出-回报失衡模式(effort-rewardimbalance,ERI)是由Siegrist提出。该模型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人们付出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并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归属需要,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利于实现成功的自我调节。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三)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1.个体特征个体特征主要包括A型性格、性别、年龄、学历、支配感等2.职业因素(1)角色特征:角色特征表现在任务模糊,任务超重,任务不足和任务冲突,个体价值(2)工作特征:与职业紧张有关的工作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工作进度;②工作重复;③工作换班;④工作属性(3)人际关系(4)组织关系(5)人力资源管理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四)职业紧张反应的表现紧张不都是有害的,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个体必需的。只是长期过度紧张才对个体不利,甚至是有害的,紧张反应主要表现在心理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及精疲力竭症几个方面。1.心理反应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2.生理反应主要是躯体不适。3.行为表现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4.精疲力竭(burnout)有研究认为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是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Maslach提出的精疲力竭症三维模式,主要内容是:①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指个体的情绪资源(emotionalresources)过度消耗,表现为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体力衰弱和疲劳;②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体验自身或外部世界的陌生感或不真实感(现实解体),体验情感的能力丧失(情感解体),表现为对他人消极、疏离的情绪反应,尤指对职业服务对象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③职业效能下降:指职业活动的能力与效率降低,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职业退缩(离职、缺勤)以及应付能力降低等。精疲力竭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丧失工作能力,还可能危及生命。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五)职业紧张的控制和干预1.法律保障2.增强个体应对能力个体应对能力(personalcopingresource)是指能增强个体应对(coping)能力的因素。研究得较多的应对能力因素是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3.增强应对反应应对反应(copingresponse)是个体对职业紧张源刺激的反应活动。4.组织措施5.培训和教育6.健康促进二、职业紧张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三、心身疾病(一)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ers)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心身医学就是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跨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第四节职业心理学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所制订的较为详细的分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系统的心身疾病阐述如下: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等;2.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等;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6.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三、心身疾病第四节职业心理学7.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9.其他按学科分属于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美尼尔综合征、咽部异物感等;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炎、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还有癌症和肥胖症等。三、心身疾病第四节职业心理学(二)常见的心身疾病1.支气管哮喘2.消化性溃疡3.原发性高血压4.癌症5.甲状腺功能亢进三、心身疾病第四节职业心理学小结:职业心理学是从人与职业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关系角度研究人在职业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职业紧张是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压力是一种心理上被压迫的感受,是促使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以及身体状况处于紧张状态的条件。职业紧张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工作和生活,长期过度的紧张对工作和健康是有害的。而职业紧张可通过消除紧张源,控制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易感人群加以消除和减弱。第四节职业心理学第五节职业工效学兰亚佳四川大学人机工效学(ergonomics)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组成部分交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旨在运用其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指导设计,以优化系统的工效,增进人的健康。人机工效学发展阶段概述第五节职业工效学一、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biomechanics)是将力学与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生命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力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生物与力学的有关问题。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运动系统骨骼肌骨骼关节•肌肉负荷适度有利于提高效率,保障健康•静力成份越多,工作效率低,肌肉容易疲劳和损作第五节职业工效学姿势(posture)最常见的姿势是站姿和坐姿两种,其他还有跪姿、卧姿等。•站立姿势比较灵活、便于用力,适合于体力劳动;•坐姿时身体比较平稳,宜于从事精细工作;•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势容易造成损伤。一、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第五节职业工效学工作姿势运用注意点①尽可能使操作者的身体保持自然的状态;②避免头部、躯干、四肢长时间处于倾斜状态或强迫体位;③使操作者不必改变姿势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需要观察的区域;④操作者的手和前臂避免长时间位于高出肘部的地方;⑤如果操作者的手和脚需要长时间处于正常高度以上时,应提供合适的支撑物。一、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第五节职业工效学合理用力根据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合理运用体力
本文标题:第二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方法与应用(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5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