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一、托尔斯泰的文学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创作过程;四、《安娜·卡列尼娜》简析;五、《复活》简析一、托尔斯泰的文学史地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长达约60年,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因此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辉煌的峰峦。二、生平概况————————————————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诞生于俄国图拉附近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属于大贵族家庭。但他童年很不幸,两岁丧母,十岁丧父,由姑母抚养长大。————————————————1844年9月,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著作,对社会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而不满于俄国生活中浓厚的专制和奴役的氛围。1847年,他借故退学,回到故乡。————————————————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托尔斯泰一方面热衷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留心农民问题,在自己的农庄上搞了一些农业改革试验。由于俄国社会的极端腐败,托尔斯泰的努力归于失败。————————————————1851年4月末,托尔斯泰突然决定自愿参军到高加索,在俄国部队中服役,并在这里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857年和1860年,怀着探求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的强烈愿望,托尔斯泰先后两次去西欧旅行,访问了法、德、英等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和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使他失望而归。————————————————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还开始醉心于教育事业,创办农民子弟学校,出版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他把教育看成是改善农民现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除此之外,托尔斯泰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自己的庄园里度过的。————————————————托尔斯泰晚年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要把全部田产分给农民,受到家人的阻挠。1910年10月28日深夜,他以82岁的高龄,弃家出走。结果,途中患病,11月7日病逝于阿斯达普沃火车站。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埋葬在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托尔斯泰长眠于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是矛盾的、变化的。他一生都处在紧张的精神探索中。50年代,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探索解决贵族与农民矛盾的途径,幻想以改良主义的办法协调贵族与农民的关系,解决俄国社会的矛盾。————————————————60至70年代,其思想上民主主义因素随着革命高潮的冲击而增长,世界观矛盾加深。他更加同情劳动人民,疏远贵族阶级,表现出同本阶级决裂的意向,提出贵族“平民化”思想。与此同时,宿命论、不抗恶的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也日益明显。80年代[一般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由贵族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与贵族传统观念决裂。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是他长期精神探索的结果,也是俄国社会发展在他思想中的反映。列宁曾深刻地阐明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特点。他写道:“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的破坏,加强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加深了他对这一切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托尔斯泰转变后的观点仍然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一方面对现存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宣传他的道德说教。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列宁三、创作过程托尔斯泰作品最早中译本封面《列夫·托尔斯泰文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在长达约60年的创作生涯中,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的变化也经历了不同阶段。据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一)早期创作(1852—1863)1852年,托尔斯泰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幼年》。它和后来发表的《少年》(1854)、《青年》(1857)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在三部曲中,托尔斯泰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性格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固有联系,显示出心理描写的卓越才能。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了宗法制农民落后、愚昧、逆来顺受的弱点,以之为美,并主张以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问题,后来的托尔斯泰主义初露端倪。————————————————1854年,托尔斯泰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并以此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这部作品的写作,为后来的《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它反映了作者本人在故乡的农事改革以及失败后转入紧张的思想探索的经历。其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是继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尼考林卡之后的又一个自传体形象。作品由于反映现实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成熟,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的好评。————————————————1857年,托尔斯泰根据国外旅行所得印象写成小说《琉森》。作品暴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反动,也反映出托尔斯泰的思想弱点:他囿于传统的宗法制观念,看不到资本主义比农奴制有相对的进步性,所以在揭露和批判它的罪恶的同时,也否定了它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了中篇小说《哥萨克》,第一次提出了从本阶级里走出去的问题,发出了贵族“平民化”的呼吁。主人公奥列宁怀着要过一种“纯朴无伪”的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贵族社会来到高加索“大自然的儿女”中间。他不断谴责自己过去的“利己主义”,并且努力改恶从善,但终因旧性荡涤未尽和理想的不切实际而告失败,最后又重新回到了贵族上层社会。————————————————奥列宁的形象艺术地体现了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平民化”思想和把宗法制社会基础理想化的倾向。————————————————总体上看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他是完全站在贵族阶级立场上的。他一方面对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对立深感不安,并对农奴制怀有不满;另一方面,他又反对革命民主派用暴力革命推翻它的主张。他希望通过“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为俄国探索出一条理想的道路,以摆脱日益逼近的资本主义剥削,避免行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思想贯穿在他以后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之中。(二)中期创作(1863—1880)此一时期,托尔斯泰完成了两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即《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战争与和平》中译本封面————————————————《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用了6年时间写成的史诗性巨著。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再现了1805-1820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作品肯定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谴责拿破仑的野蛮入侵,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其基本主题是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战争与和平》插图托尔斯泰把贯穿全书的人物分成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彼尔·别竺豪夫、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和罗斯托夫。他们厌恶贵族社会的空虚无聊,渴望有所作为和献身崇高的事业。经过长期的精神探索和卫国战争的洗礼,他们最后在《福音书》和宗法式农民那里找到了精神归宿,成为造福于社会的人。另一类是库拉金等人。他们沉湎于荒淫无耻的寻欢作乐之中,生活糜烂堕落。作家肯定前者,对之作了诗情洋溢的描写;否定后者,给予他们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战争与和平》插图————————————————在艺术方面,《战争与和平》极为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与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结构宏伟壮观而又严谨明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的画面。作品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多彩多姿的人物群像,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经过作者独特的心理分析刻划,性格特别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三)后期创作(1880—1910)————————————————《安娜·卡列尼娜》发表后不久,也就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最终转变到了宗法制农民一边,成为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发展到顶峰。这是托尔斯泰长期进行精神探索的结果,也是俄国社会发展在托尔斯泰思想中的反映。————————————————托尔斯泰始终关注农民的命运,注意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他对农民的悲惨处境始终是同情的,他笔下的农民都是善良、高尚的,但他特别欣赏的是宗法式农民的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态度。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托尔斯泰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态度有了重大变化:早期、中期是从寄予希望到有所批判,后期则是与之彻底决裂。这一点,集中体现于后期最重要的作品《复活》(1889—1899)中。————————————————《复活》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被称为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托尔斯泰后期还写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其中有: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886—1904),戏剧《黑暗势力》(1886)、《文明果实》(1890)等。————————————————金元浦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托尔斯泰创作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包括: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第二,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第三,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第四,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第五,语言描写方面的贡献。————————————————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等问题的探索。50年代,主要是对贵族青年的精神探索和对农民问题的探索;60至70年代末,开始探讨俄国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探讨政治制度、家庭婚姻、宗教道德、农村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80年代以后的创作一方面对沙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他更热切地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修养”等托尔斯泰主义。————————————————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因素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他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惊人的真实”、“极度的真实”。他善于观察生活并从自己的观察中抓住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现实的矛盾。因此,列宁认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像一个威严正义的法官,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具。————————————————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注重一些感情和思想如何从另一些感情和思想演变而来,注意心理活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有机性。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他认为艺术创作“主要在于描写人的内部的、心灵的运动,要加以表现的并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实际的运动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本文标题:托尔斯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8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