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共梁山县委党校仲肖内容提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绪论:广义和狭义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义和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它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道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道路),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的只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凸显其是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突出探索道路的正确性。实际上,没有早期中国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不可能最终找到狭义概念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2、立足于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我们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狭义概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发展为主题;以中共领导为前提;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为基本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政治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多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上: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表述政治层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服务型政府、正确的政绩观、政府职责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民意识、新阶层、电子政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经济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发展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正义、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民生、“五有”社会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援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济适用房、大都市带、城市群等。社会发展层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2020年奋斗目标、“十个结合”、“四个坚定不移”、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文化及意识形态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谐文化、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学习型社会。教育层面: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强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督导制度、科学人才观、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两基”攻坚、“两免一补”、孔子学院等。党的建设层面: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巡视制度、党代表票决制、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常任制、党的执政规律、党内民主建设、学习型政党、干干净净工作、“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心中四有”等。对外关系和祖国统一层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三通”等;(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分期第一阶段:1949年1月-1956年3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备。第二阶段:1956年4月-1978年11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第三阶段:1978年12月-1992年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第四阶段:1992年2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备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社会构建(一)革命转变的方针和共同纲领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7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5页。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的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原因》1.防止出现全国性的急于搞社会主义的“左”倾冒险。2.集中力量搞新民主主义建设。3.广泛团结民主人士。(二)新民主主义的建设1.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2.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知识(双十指示)》(1950.10-1951.5)3.开展“三反”、“五反”运动。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但它所占的比重不大。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因素。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但由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在是合法的,因而反映这种经济基础的思想也必然存在并具有合法性。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中国历史和重视研究评价一些历史人物。[1]《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光绪年间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为内容的中国黑白电影。1948年南京中国电影制片厂开拍,后改由昆仑影业公司购买摄制权,编剧李士钊,导演孙瑜,主演赵丹。该影片本为一部普通电影,然而由于中共高层,尤其是毛泽东本人的政治部署需要,导致掀起政治批判运动,“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领域,乃至全社会搞得是是非非,沸沸扬扬,震动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该片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认的第一部“禁片”。[2]2012年3月,《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武训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实现,但存在一定问题。(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公有制为唯一基础的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体和政体。3.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形成。四、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1.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存在,但和平的力量“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一、中国式道路的初步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2.1956年9月中共八大3.1957年2-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1958年1月《工作方法六十条》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一)、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对抗性矛盾消失,非对抗性矛盾仍然存在。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内部和外部矛盾,但是,1936年,苏联宣传进入社会主义后,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认为,矛盾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三)整风运动中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1956年9-1957年3月中国国内粮食、肉、日用品困难而引发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退社问题。1957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揭批。1957年6月和10月的波兰和匈牙利事件。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为防止波匈事件在中国上演,中央决定1957年开展整风。1957年4月27日,《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57年5月中旬,毛泽东写《事情正在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转变。1957年9月20日-10月9日,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的讲话开始改变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1958年5月5-23日,八大二次会议。“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1955年底到1956年初,针对经济建设,毛泽东提出了“多快好省”的方针。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乘风破浪》的社论中,提出了“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五、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成就和“左”倾思想的继续发展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实事求是精神。2.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4.1963-1966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七千人大会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1958年刘少奇成为国家主席后,“大跃进”发生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成就:“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提出六,文化大革命道路及其失败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过程。2.十年内乱后的反思。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改革开放的拓展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央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2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理论务虚会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思想领域内的无序和混乱现象。2理论务虚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一届三中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9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