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
一、引言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论方面的定性探讨,很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定量测评,并建立两者的灰色关联模型,试图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利用该机制促进两者在彼此推动的作用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并为中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1.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在构建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从规模、结构、一体化和市场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一套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则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1[,]进行权重计算。首先得到8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一级指标权重,而后根据各二级指标权重比例重新分配权重,得到调整后的二级指标权重。各指标说明及权重(见表1):收稿日期:2010-01-08作者简介:范昕昕(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高乐华(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范昕昕a,高乐华b(中国海洋大学a.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b.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摘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构建灰色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得出两者间的关联度为0.75,相互作用关系较为明显,进而通过理论分析,探索了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作用机理,得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信息化持续演化,农业信息化也在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灰色关联模型;互动关系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42-04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指标说明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化指标0.26人均农业总产值0.3全国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人口的比例万元/人乡镇企业规模水平0.7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农业生产结构性指标0.29养殖业系数0.63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指数0.37农产品加工项目数个农业产业一体化指标0.22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39第一产业增加值(年)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0.61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业产业市场化指标0.23农产品综合市场绩效0.52农产品综合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农业外贸依存度0.48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表1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标准分为差、一般、良好、优异四个等级,实际值<0.25为差等,实际值0.25~0.5为一般,实际值0.5~0.75为良好,实际值>0.75为优异。进行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可记为:D(iW)=nj=1Σzijwj′,进而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D=4k=1Σβknj=1Σwj′zij。D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β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第k一级指标中j二级指标的权重,zij为第k一级指标中第i年j二级指标实际值的标准值。2.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评价结果(见图1)。—42—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性评价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但农业产业一体化水平却急剧下降,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也表现出不稳定变化状态。由此导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59略微上升至2007年的0.65,基本维持在“良好”状态。详细分析评价过程可以发现:(1)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0.70上升至2007年1.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人均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0.26万元/人增长至2007年的0.67万元/人,增加了近两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2)在农业生产结构性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14升高到2007年0.86,增长态势良好,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正在日益完善,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其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35.95%上升到了2007年的42.1%,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由最初的547个/年增加至828个/年,由此促进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3)在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导致该指标评价值由1996年的1.00急剧下滑至0.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所变化,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在农业产业市场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64略微下降至2007年0.62,12年来变化不大,反映出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仍然滞后,尽管外贸依存度由15.11%上升到了22.09%,但农产品综合市场绩效却由24.53%下降至11.5%,市场化经营程度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三、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1.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鉴于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尚未建立起规范、系统、全面的农业信息化统计体系,因此,在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到了较多限制。综合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前人关于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其余则是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限制,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农业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农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三项数据,是由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乘以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计算(见表2)。评价标准与模型同农业产业化评价,综合评价值记为C。2.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指标说明单位农业信息化基础评价0.26户均拥有电视机台数0.3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台数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脑台数0.16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脑台数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话部数0.25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话部数部/百户农业技术人员比重0.28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0.27互联网普及率0.1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每百人订阅报刊数0.23每百人农村居民订阅报刊数份/百户农业科技费用支出比重0.2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比重%农村机械总动力量0.24每年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亿瓦农村每年用电量0.18全国农村每年用电量数亿千瓦小时农业信息化应用评价0.25农村手机用户比重0.16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手机部数部/百户农村投递线路0.23农村邮政投递线路长度万公里卫视频道普及率0.23可接受卫视频道农村家庭比重%农村邮电通信水平0.26设有邮电局、所的乡镇比重%农村网民比重0.12农村网民占全部网民比例%农业信息化效益评价0.22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0.2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乘积亿元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26全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消费指数0.36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农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0.18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乘积亿元表2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图1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值0.000.501.001.5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农业产业市场化评价值农业生产结构性评价值农业产业一体化评价值农业生产规模化评价值0.000.501.00(年)—43—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结果(见图2)。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均呈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农业信息化应用评价值农业信息化基础评价值农业信息化效益评价值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值-0.200.000.200.400.600.801.001.20-0.200.300.80图21996—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值现明显上升趋势,除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值外,其余3个一级指标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由此促使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迅速从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7年的0.86,达到“优异”状态。详细分析可以发现:(1)在农业信息化基础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0.92,表明经过12年的努力中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农村居民户均拥有电视机台数从1996年的87.97台/百户增加到2007年的106.5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脑台数则由0.00台/百户上升至3.7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话部数从5.78部/百户增加至68.4部/百户,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也由0.17%上升到了0.24%,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农业信息化环境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21上升至2007年的0.61,达到良好水平,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讲较为滞后,表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然不甚理想,有较大空间亟待改善,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率至今未达到10%,每百人订阅报刊数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2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0.99,特别是户均拥有手机部数由1996年的0.00部/百户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77.8部/百户,卫视频道普及率由6.5%上升到79.2%,农村网民比重由0.00%提高到24.06%,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农村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4)在农业信息化效益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速上升到2007年的0.94,表明中国农业信息产业有了较快起步,经济效益良好,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分析1.灰色关联模型构建。灰色关联就是使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因子量化、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就小[2]。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出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反映彼此间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采用该模型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联程度进行测算。计算步骤如下:(1)将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作为参考序列,将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
本文标题: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