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贵阳市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节日风俗民间艺术戏剧文化传统工艺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蜡染制品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节日风俗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布依族跳地戏(正月十五)其故事内容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及忠义故事,揉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集话剧、歌舞、舞剧为一体。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男女老少皆手持火把,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节日风俗侗族祭牛神“祭牛神”是侗、苗所共有的一种祭事活动。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敬牛的民族。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称为“牛辰节”或“洗牛身”。祭日要让牛休息,并用鸡、鸭等祭品在牛栏旁边设案祭祀。水族端节、卯节水族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端节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卯节水语称“借卯”,节期为四天,水历十月,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卯节因古老而神秘被成为“东方情人节”。节日风俗芦笙舞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是贵阳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节日风俗斗牛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当地称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花灯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节日风俗民间艺术红枫湖民族村“土风狂欢夜”:民族村由侗、苗、布依3个村寨组成,荟萃了大西南16个民族的原始风俗表演,而且还从全国各地引进杂技马戏、珍奇猛兽驯化表演等等。每周举办一次。民间艺术(1)“三月三”乌当区新堡布依族歌会:始于1980年农历三月初三,每年一届,至今已经举行了25届,已成为贵阳市北边一个最大的歌场。(2)三桥村圣泉“三月三”民族艺术节:1992年举办了首届民族艺术节至此每年一届,至今共举办了十三届。民间艺术开阳县乐丰乡“六月六”民族艺术节:1985年开始,至2003年已举办了19届,每年前往过节的各族同胞已达万人以上,盛况空前。傩戏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戏剧文化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过去称之为跳神,有祭神驱鬼、祈求平安之意,而今已成为旅游娱乐活动。安顺地戏为摊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叶。因演出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戏剧文化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在八音坐弹、板凳戏、土戏布依彩调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形成。剧目分正戏、杂戏两大类,前者多系汉族地区流行的历史故事戏;后者则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正戏道白多用汉语,唱段用布依语,杂戏则唱、白皆用布依语。布依族民间歌唱舞蹈虽说是布依戏的基础,但布依戏之形成与汉族、壮族、苗族的戏曲有密切的联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剧文化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它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戏剧文化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文化
本文标题:贵阳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2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