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二〇一一年九月1“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校拓展办学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我校第七次党代会要求,为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十一五”成就回顾一、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教育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校按照“积极拓展高层次教育,相对稳定本科生教育,发展留学生和对台港澳地区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原则,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完善了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多种层次类型并存、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全日制在校生由2005年的9158人增至2010年的9862人(2008年最高增至10936人,因学生公寓面积不足,2010年减少招生5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由1217人增至2416人,博士研究生由468人增至653人,境外学生由1322人增至1669人。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由18.4%增至31.1%,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由14.0%增至16.9%。非全日制在校生由8353人增至13753人。各类学生总数由17511人增至23615人。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十一五”期间,教学工作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按类招生和自主招生改革,探索了“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教学评估成绩优秀。共获教育部及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0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36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教材15门,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10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0门;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新增教学医院9所。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6项。中医药教育教学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奖2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成立研究生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迈上了新台阶。继续推进与英国Middlesex大学合办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五年制生物学/中医本科教育(3+2模式);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培养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与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合作招收西医学习中医博士班,国际办学取得重大突破。三、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3“十一五”期间,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行人事代理制度,逐步下放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权限,试行院系绩效考核。积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教师赴国外研修规模。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当选首届“国医大师”3人,新增“973”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截至2010年底,我校专任教师878人,较“十五”末期增长31.2%。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60.6%增至2010年的80.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23.3%增至2010年的44.0%。在校外完成学位(学历)教育的专任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58.0%增至2010年的61.8%。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四、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研基地快速发展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期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校中医学、中药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6个增至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由10个增至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由3个增至6个,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重点学科数量最多、专业覆盖面最广。新增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4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五、科研项目和经费显著增长,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级项目中标253项,比“十五”期间增长82.0%;省部级项目中标310项,比“十五”期间增长32.5%。科技部“973”项目3项,课题18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0项;国家重大创新药物专项22项;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1项,中标项目数连续5年居全国中医院校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项,中标项目数连续7年居全国中医院校的榜首。在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11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科技部重点新产品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新世纪人才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等10个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实现零的突破。科研项目中标总经费4.94亿元,增长123.2%,到位3.72亿元。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67项,申报专利54项,授权专利18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26篇,SCI收录110篇。六、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附属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管理体制得到理顺,第三附属医院成为北京地区首家三5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有15个国家级专科专病、5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2010年三所附属医院门急诊总量、出院病人总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总数、业务总收入等指标较“十五”末均实现翻一番。七、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十一五”末,我校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稳步推进29个教育教学合作项目,新建境外教学、医疗和科技合作项目7项,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13次,学生交换与互访项目25项。教师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96人次,累计因公派出国(境)414人次。累计接待境外重要团组81个,来访人员1517人次,其中包括许多国家政要及国际组织代表,如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部长莱维特、伊朗卫生部长、马来西亚卫生部长等,国际交流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八、办学空间实现拓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校基本建设项目开工面积76043平方米,竣工面积64929平方米。先后完成了西校区逸夫科研楼9030平方米、学生食堂改扩建6351平方米、图书馆改扩建11263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东方医院38285平方米临床教学楼投入使用,第三附属医院11114平方米门诊教学楼结构封顶。在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征地1433亩,全校师生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夙愿得以实现。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投入,新增仪器设备7655台件,金额1.02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95台件,金额2797万元。新增馆藏纸质书刊24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校园网出口带宽由685M增加到600M,信息点由1028个增加到5854个。完成西校区无线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校园一卡通”全面投入使用。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善财力状况,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年度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87亿元增长至6.8亿元,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其中,教育部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26亿元(化债资金9200万元),邵氏基金赠款400万元港币,修购专项资金1.64亿元,“211工程”建设经费5500万元。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注重发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用,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召开第七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学校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和监督机制。学校基层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人数大幅增长,基层党支部由124个增加到157个,党员人数增长42.4%,发展学生党员1551名。注重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开展送医支教活动。通过开展党建评估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注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利用党建研究会平台,长期坚持理论研究,不断固化实践成果。保障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不断增强教职工关心和参与学校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共青团工作,促进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发挥纪检监察作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统战工作和离退休工作,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作用,7为学校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十、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制定实施《北京中医药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形成了适应高效、科学、规范管理运行的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教代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坚持现场办公会制度,开展“调查研究月”活动,促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进行了中层干部换届及竞聘上岗,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逐步改善。推进“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后勤体制改革。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完成药厂改制,国有资产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组建新闻中心、新建校内网,拓宽了信息交流和校务公开渠道。推进科技创安工程,着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通过五十周年校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十一、学生工作稳步推进,育人环境得到改善加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推行双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塑造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品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完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着力推进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树立资助育人的教育理念,完善资助体系,共发放各类“奖、助、贷、勤、补”款项5635万元,受益学生累计近3万人次。积极8开拓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传统保健体育运动项目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女子足球、健美操等现代体育项目再创佳绩。十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致力于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推出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专家学者。普及医学科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水平做出积极贡献。对口支援西藏藏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以及北京市部分区县中医院,为民族医药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圆满完成奥运、国庆等重大活动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2009年,我校岐黄志愿者再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第二部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将提高质量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9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强化特色。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
本文标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4201 .html